哈啦小说网>历史军事>大明1592>第743章 早春二月春耕急,鹏哥快要到归期
  总督府回字楼堡房间很多,高级军官都有自己的独立房间,这次回来,鹏帅还给他们放了三天假。

  “马拉个巴子的!老子三天不下战场!”

  黑龙大言不惭的一句话,点燃其他四人的滔天战意!那必须的!

  徐海峰笑看一帮好兄弟头也不回的离开,估计他们也是憋狠了。

  回过头来,艾莎搂着最后一个大长腿妹子,又不知道在咬什么耳朵,小声说着什么,这个漂亮妹子就一个劲点头,脖颈都红透了,很是诱人。

  徐海峰忍不住咕咚咽了口吐沫,艾莎心有所感,回头白了他一眼,全是戏谑的笑意,老徐心头一动。

  “我这边事情太多,还要照顾小铁蛋儿,实在忙不过来,安娜以后就是咱们家的人,你要好好怜惜,人家才十五岁”。

  徐海峰眉开眼笑从艾莎手里接过儿子,装着壕不在意的开口。

  “如此肾好!肾好啊!哈哈哈哈!”

  ……

  接下来的日子一切按部就班,主要是以内政为主,骑兵营抽空去了一趟北境,那边的西班牙人都跑光了,连城堡都被阿帕奇人占据。

  按照鹏帅指示,没和这些“彪悍”的土著接触,打马回城。

  现在只有红旗城东面的墨西哥"东方门户"韦拉克鲁港,整个新西班牙总督府,幸存的上万西班牙移民聚集在此。

  侦查连回报,已经在港口附近修建大型棱堡,鹏帅依然视若无睹。

  很简单,给西班牙人下一步反攻部队留个口子,不怕他来,就怕他不来,东江军就这么尿性。

  墨西哥属于山地,不是想玩迂回战术就能玩得起来的,大军出动,辎重运输就是最大的问题,再牛比的队伍,断粮就是死路一条。

  而这条从墨西哥城连接韦拉克鲁港的公路,是用无数土著生命和鲜血,修建的唯一可通行马车之路。

  为了欢迎这些“客人”东江军必然“扫榻以待”,等他们来的时候,鹏哥估计都到吕宋了。

  但是你懂得,没有盛大的欢迎,体现不出咱们的“待客之道”。

  “鹏哥,差不多了吧?你这是准备让老徐移山填海啊!”

  凌风满手满脸都是碳粉,跟个小黑似的,直起身子揉揉酸涩的腰杆子,这些日子有些疲劳。

  “不够!这不是才弄了两千多斤,再弄一千斤,让老徐他们放个大烟花”。

  鹏哥也是同样的造型,小心翼翼的用杠杆式压力器皿,压出一根根紧密的加料火药柱。

  本身颗粒黑火药的枪射药、炮射药标准配方已经不算机密,各地的兵工厂都是正常制造。

  唯有这个黑火药柱的制造是机密,能掌握这个的高级工匠,都是相对可信之人,而且还被暗中监督。

  黑火药——黄火药——无烟火药,这是未来的道路,但是在基础化学夯实之前,黑火药还要用上最少两三百年并不落伍。

  而且下一步智利、印度、东疆的天然硝石矿拿下后,东江军肯定还是以黑火药为主。

  黑火药柱的特殊工艺,就是在猛炸药出现之前,东江军唯一大威力的炸药。

  无论是难得出场的“卡秋杀”还是战士们常用的“手榴弹”,都是东江军碾压敌人最强的武器。

  火药、炸药虽然一字之差,压根就不是一个级别。

  为了给预期中的西班牙大军一个惊喜,鹏哥儿在回国之前,亲自动手制作这个大杀器。

  计划整上三千斤炸药,地下埋雷,上面火箭弹,让西夷来得去不得,一锅端。

  这不,能参与此事的都是高级军官,这玩意要是流传出去,被西夷掌握了,那乐子就大了。

  黑龙在旁边把压好的湿药柱,小心的放进专用的木板隔里,回头笑骂到。

  “老凌,你晚上也少折腾会儿,这都一个多月了,不腻啊?”

  “哈哈哈哈!”

  一众军官捧腹大笑,其实大哥不笑二哥哥,好家伙,一般糙汉子也不知道怜香惜玉,天一黑就使劲折腾妹子。

  “嘿!还好意思说我,你那床腿都崴断了一根,让你蛄蛹,不是让你打夯啊!”

  “哈哈哈哈!”

  老凌毫不客气的回击,又是一片哄堂大笑,鹏哥眼泪都笑出来了。

  子曰:三个男人没好话,三个女人比熊大!

  男人嘛,闲聊时还不就爱聊点那啥。

  现在都二月中旬了,鹏帅离开在即,为红旗城这边做点力所能及的事。

  老徐每天忙着安排春耕之事,也是忙的后脚跟直撞后脑勺,连城内的空地可都开垦出来种上蔬菜。

  卫所就是个大集体,完全是计划经济,一声令下全民参与,这种组织性和执行力,可不是小家小户的小农经济可以对比的。

  除了城内城外的口粮、菜蔬田,还有被清过乡的外围庄园,老徐也从城内调出四十多个百户所,接管这些田地。

  说起来很丢人,鹏哥在另一个时空历史学的真不咋样,他只对战争或是战争相关的感兴趣,民生这一块真的只是泛泛而观。

  加上老徐他们第一次登陆的是金山港,那边还是极其原始的石器时代,母系社会。

  所以想当然的认为,阿兹特克即使比那边先进点,也先进不到哪里去。

  譬如棉花,鹏哥儿这次可是带了不少成品布料,除了军用帆布,还有不少民用布料,想着自己治下的人总不能都围着兽皮。

  结果您猜怎么着,光是在城内的仓库缴获的原棉就有五吨多,另有白色棉布五千匹,染色棉布三千匹。

  这还不是西班牙人带来的,当地土著种植、使用棉花已经四五百年历史了。

  在那个高度依赖手工和人力的时代,这里的棉纺产业的规模非常庞大。

  这边相对炎热的气候,为棉花提供了良好的生长条件,有了充足的原料,和无数从业的奴隶,促成了阿兹特克棉纺产业的领先。

  这对东江军来说,简直就是意外的惊喜,从零开始建立棉花种植和加工,会有多么费劲,鹏帅和老徐是做了打硬仗的准备。

  现在可不就是皆大欢喜,等大明更先进的棉纺机器运过来,红旗城的棉纺产业,将成为真正的支柱产业。

  “衣食住行”“饱暖”二字!这才是真正的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