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啦小说网>历史军事>大明1592>第745章 橡胶价值难估量,大明国蒸蒸日上
  殖民者不是没有常识过运用,他们用橡胶汁浸泡过的布料,作为雨衣和雨靴。

  但是天气一冷,橡胶就变硬,天气一热,橡胶就熔化。

  所以橡胶制品在欧洲新鲜了一段时间之后,就因其极其低劣的品质遭到了大众唾弃。

  一直到西历十九世纪中期,才被一个商人无意中发现掺入硫磺后的橡胶居然实现了稳定的结构,橡胶这才真正的进入实用化。

  而这时候距离发现橡胶,已经过去了三百五十多年,然而这个时代,鹏哥就是神一样的存在,他都知道的啊!他全知道啊!

  不谈未来在军事上的运用,就说一点,很多人忽视的一点,也是橡胶最初的运用——轮胎。

  这个时代还是木轮车的时代,东江军或是说整个大明已经实现了轴承化,已经比西夷的马车先进了数百年。

  要是再加上哪怕最简单的橡胶轮胎,整个运力和速度翻一倍都是轻的。

  这是什么概念?

  大规模的骑兵化不现实,也不可能实现,但是骡马化没困难啊!

  士兵们搭乘轻型马车、骡车、甚至驴车,以最快的速度抵达指定的作战区域,想想都让人激动的颤栗。

  城市的交通,大型的公共马车,移民的大篷车,同样的车辆、同样的骡马数量,载重加一倍,不,哪怕就是加一半,是什么样的效率。

  更不用说在其他方面的运用,譬如橡胶垫,嘿嘿嘿!

  所以鹏哥这次去新大陆,无论如何也要搞到橡胶。

  后世人以为东南亚有,其实都是误解,西历十九世纪欧洲对橡胶需求量增加,但产地仅限巴西的河流域,巴西严格管制橡胶的输出。

  西历1876年,英吉利人从巴西偷了两千四百多颗橡胶树种子,并在伦敦植物园,用巨资搭建的暖棚中成功栽培出来。

  但是伦敦的气候根本不适宜橡胶树生长,最后移植到马来西亚、印尼、苏门答腊等适合橡胶树成长的地方。

  所以这时候去那边,连一片橡胶树叶你都看不到。

  鹏哥儿这次搞到的是橡胶树的代用品,原产墨西哥城北部的“银胶菊”。

  前世鹏哥做过高档橡胶用品生意,银胶菊生产的天然橡胶,具有低变应原性,基本不含或者仅含有少量的致敏蛋白。

  可避免过敏群体对三叶橡胶蛋白的过敏反应,因此银胶菊胶主要用于制造医疗卫生橡胶用品。

  说人话:这玩意老贵了!橡胶树的最适合做轮胎,银胶菊的能做安全套,懂了没?

  着宝贝蛋的叶子具银灰色,所以特别醒目,鹏哥儿稍一打听就找到野生的品种,亲自取了根茎榨汁提纯后,蹦蹦球了解一下。

  这玩意极耐干旱,喜强光照,温暖气候,可生于旷地、荒地。

  播种后生长六个月即可开花结实,雨量适宜或有灌溉,生长3年即可收获。

  收获时可整株连根拔起,亦可只割取地上部分,前法可获得全部产量,后法则可节省重植费用。

  这玩意比较霸道,后世当成毒草看待,那么南儋部州(澳洲)最合适,荒地荒岛多呢。

  鹏哥儿在红旗城组织人手采摘了大量种子,还挖掘了不少幼苗和成品,能活多少是多少。

  当然野生的大片成熟银胶菊,他初步提取的胶液,可是成桶成桶的带回来不少,先给科学院那边练手。

  相比橡胶树要生长六到八年才能割胶,银胶菊产量虽然没法比,但是生长期不是快吗。

  先解决有没有,再解决多不多,明年秘鲁肯定拿下,葡萄牙人殖民的巴西,就是老徐下一个目标。

  什么桑巴舞,舞你大爷的舞。

  ……

  泰昌二年的大明帝国,已经恢复了平静,泰昌元年的大变化造成的心理冲击已经基本消散。

  一年多的运转,泰昌新政已经深入到每一个城乡,两万万的大明百姓生活水平猛然提升了一截。

  富者愈富,贫者也多了几分温饱,举国上下大多数人都对新皇新政持认可和拥护之心。

  尤其是泰昌二年,大明户部明文公示,再次发行三年期的“国银劵”高达三千万两。

  第一期国银劵完美承兑建立信誉,各地府城“大明知行银行”第二期正式发行时,那叫一个门庭若市,不到三个月就销售一空。

  没有人是傻子,大明蒸蒸日上的趋势,有目共睹。

  “老任,金银比一比十五,这步子是不是有些大了?”

  京城大都督府长史办公室,赵华指头敲击着桌面,眉头微皱,再次跟任至初确认这事。

  开玩笑呢,明初金银缺乏,铜钱都不够用,朱太祖印的“大明宝钞”前期还很稳,后期就成了废纸。

  当时的银贵,金银比是一比四,随着银矿开发,市场上银子慢慢变多,金银比从一比五到一比六,一直缓慢的增长。

  从嘉靖年开始,大量的西夷银币(大头是墨西哥白银)涌入大明帝国,金银比很快就涨到了一比八,知行银行的牌价现在是一比十。

  这个比例还算稳妥,银贱自然金贵。

  看起来很合理,其实有很大的隐患,很简单,虽然断了墨西哥白银的流入,但是东江军三大银矿,尤其“南儋部州”产量惊人。

  完全取代了墨西哥白银的输入,甚至还超出很多。

  原本大明的结构是金字塔型,农业型的国度相对比较稳定,现在随着商人阶层的繁荣,中等收入阶层迅速增多。

  习惯用银币,而不是大把的铜钱消费的阶层,现在已经开始形成风气。

  知行银行推出的半两银币,以及银角子辅币发行量,已经超过标准的一两银币。

  而随着更加时髦的“国银劵”投入市场,会账时掏出一张或数张“国银劵”那叫一个风骚无限,壕无人性。

  任至初扔了根“京城卷烟厂”用机器半手工生产的“大前门”给老赵。(鹏哥这个起名废定的)

  两人拿出玳瑁烟嘴插上,用京城“自来火”厂生产的火柴点燃,美美的吞云吐雾。

  “华哥,西夷在沿海各地套购黄金,出价一比十二!”

  “卧槽卧槽卧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