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啦小说网>历史军事>大明1592>第47章 野猪皮、李如松、沈大忽悠、小西行长
  汪鹏想了一下,核心团队的人,只有在一起并肩作战过,才能算是真正的兄弟。

  “行啊!老徐你手铳打的挺准,这次跟着咱们一起去平壤,杀几个鬼子过过瘾也好。

  但你那边的船只改造可别落下,另外所有海员只许你一人去,有没有问题?”

  “没问题!谢谢鹏哥!”

  徐海峰激动的都跳起来了,要不是板子眼疾手快扶了一把,估计又得摔个大屁墩儿。

  “谢啥啊!都自家兄弟!我走了!”

  唰!鹏哥儿又潇洒的滑向远方,指导着跌跌撞撞的手下们,速度滑雪的正确姿势。

  “那啥!我的兵过来了,先走一步啊!”

  偷鸡不成蚀把米的方东,两手滑雪杖一使劲,踩着滑雪板飞快的滑走了。

  “唉唉!你个死板子!你都差我二两银子了!”

  背后传来老徐没好气的狂吼,又被吹散在寒风之中。

  ……

  紧张备战的大明朝廷,出乎意料的接到一封来自辽东建州卫的奏章。

  不是旁人,正是大明建州卫都督佥事努尔哈赤(野猪皮)。

  野猪皮在奏章上说:

  “他历经万难,终于打服了桀骜不驯的建州女真诸部,可以更好地为大明保卫边疆。

  乞求朝廷看在他一番辛苦,是不是能赐他金顶大帽、漂亮军服,装个比啥的。

  最近东北边境这嘎达不和谐,狗日的倭寇居然敢过江骚扰,手下人被动反击。

  虽然杀了不少鬼子,但他的部落也有五十多人为国尽忠”。

  野猪皮拍着胸脯,向伟大的皇帝陛下表态:

  “愿意为大明起兵三万,自带干粮武器,杀过鸭绿江,和倭寇玩命去”。

  正在为调兵调粮凑钱,忙的焦头烂额的石星石大尚书,见到这份请战书非常高兴,就很正能量!

  而且这个野猪皮当年可是“宁远伯”李成梁的精锐家丁,当面都自称“奴儿”,跟李成梁的儿子李如松关系也不错。

  现在朝廷已经定下,李如松作为援朝之战的武将最高统帅,有他镇着,这个野猪皮还不得勉力作战?

  石星一高兴就把这个消息透露给李朝,本来是想给他们一点鼓励的。

  结果出乎意料的李朝立马炸了锅,泣血回报:

  “要是野猪皮过江,那李朝可就彻底完犊子了!”

  李朝人都快疯了,绝对不能让野猪皮过来,壬辰倭乱之前,他们最头疼的就是这些女真蛮子。

  朝鲜北境的白山黑水,女真蛮子骚扰抢掠,边境的百姓死伤无数。

  这要让野猪皮带兵进来,还能有好嘛?

  李朝君臣对这事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强硬,宁死也不从。

  咱们石大尚书也只能悻悻的,放弃这个省钱省粮的好事。

  自带干粮都不要?野猪皮非常失望,骂骂咧咧的继续去征服海西女真。

  几年后,当野猪皮的凶名再次响彻大明朝堂的时候,他也不再是一个“忠诚为国”的部落头目了。

  ……

  大明在辽东前线的军事部署规模极大,包括辽东军、浙兵、蓟州、保定、宣大等地驻防军。

  加上已在鸭绿江两岸驻屯的九千人,“东征军”总兵马已经达到了四万多。

  汪鹏最关注的是浙兵,这支部队是戚继光戚大帅的心血。

  指挥官吴惟忠、骆尚志、王必迪等人,都是戚大帅手把手带出来的将领,对付倭寇真的是绝对专业。

  而此时万众瞩目的名将李如松,挟宁夏大胜的荣光归来,由他来当这个“东征军”大帅,那真是众望所归。

  朝廷明旨天下,李如松从提督陕西讨逆军务总兵官,改成了提督蓟辽保定、山东等处,防海、御倭总兵官。

  李如松迎来高光时刻,正式取代他爹李成梁的威望,成为新的辽东无冕之王。

  追香逐臭、跟红顶白的朝堂诸公,立马又举荐了李如松的弟弟李如柏、李如梅、李如梧等人,在“东征军”中分别担任重要职务。

  大明祖制是“以文驭武”,“东征军”还必须要有一位文官来担任名义上的最高统帅。

  石星石大尚书主动请战,这种必胜之仗,谁去不是坐等加官进爵?

  “糟老头子坏得很,还想往上爬?”

  这个不靠谱的计划,不出所料被朝堂诸公给否决了。

  最后这个烫手的职位,落到了一直在辽东操劳的“兵部右侍郎”宋应昌身上。

  文武皆备,大明天朝已经完成了最高指挥官的安排,但各地的兵马还没全部抵达指定地点,粮饷物资也未凑足数。

  最重要的李如松大帅还在路上,他不到位,谁敢开打?

  沈大忽悠当初是在九月初,与小西行长约好五十日内(截止十月二十)必有回复。

  小西行长望眼欲穿,掰着指头算日子,在平壤城苦苦等待,没事就站在城楼望神京。

  这左等也不来啊,是右等也不到哇。

  这都过了日子了还没看到老沈的身影,小西行长急眼了。

  咋办呢?凉拌!他立马安排手下去吓唬李朝的人。

  “沈惟敬再不来,我们就去打义州”。

  李朝国主李昖在义州城,是躺着也中枪,吓得赶紧又找现在“东征军”名义上的老大宋应昌哭诉。

  老宋也掰着指头算算,卧槽!不行!咱还没准备好,得再拖段日子。

  他又把沈大忽悠喊来,让老沈再去平壤城忽悠一次。

  沈惟敬也是狠人,照样毫不在乎的领命而去,日夜兼程过江到了义州城。

  他这才有些担心,就安排了一个叫娄国安的随从先去平壤,试探一下,能不能把倒霉蛋子沈嘉旺给换回来。

  娄国安到了平壤城,小西行长这才松了口气:

  “你们家沈将军什么时候能到?”

  “天气寒冷,沈老爷年纪又大了,每天能行五十里,十一月二十应该就到了。”

  小西行长想想,也有道理,就赏了娄国安银子,换沈嘉旺回去,还送了一把倭刀给他。

  还写了一封信让他带回去,再三叮嘱催催沈将军,人家都等急了。

  沈嘉旺走出平壤城,发现有些不对劲,城墙上站满了倭兵,盔甲鲜亮,旗帜如林。

  他在平壤城也没白耗时光,本以为已经尽得城中虚实,此时却发现显然平壤城又增兵了。

  小西行长阴切切的说道:

  “想和谈,没问题!想打仗,我奉陪!”

  小西行长也不算太缺心眼儿,他已对大明的和谈诚意起了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