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啦小说网>历史军事>大明1592>第54章 松浦嚣张,惟忠出阵,戚家军威武
  此时的牡丹峰堡寨里驻守着两千多真倭,指挥官叫松浦镇信。

  松浦家是九州强藩,以铁炮手善战扬名倭岛,是小西行长第一军团手的一张王牌。

  故而非常跋扈,瞧不起这个,看不起那个的。

  第一军团其它部队,从平壤城头看下去,天朝大军黑压压的一片。

  咋看起来随便那处城门的攻城部队,都比他们守城的人多。

  铁甲怒马、铳炮如林、刀枪雪亮,士气如虹,军容之盛、惊世骇俗!

  大多数的倭寇都被天朝军威所摄,噤若寒蝉,直吸冷气。

  松浦镇信却是个另类,他接到敌袭预警,立马大呼小叫的驱使手下兵卒就位。

  这时候明军还未攻城,大炮啥的都在修筑阵地。

  松浦镇信装比装吊的站到显眼的高处,扯着脖颈冲着城外明军“八嘎!八嘎!”的高声大骂。

  时不时还取过手下人装好弹,点上火绳的铁炮,对着下方明军的队伍胡乱的开火示威。

  这把他牛比的,气焰极其嚣张。

  “卧槽!这傻比叫唤啥呢?”

  “打他个狗日的!”

  “马德,爷去弄死他!”

  这种红果果的挑衅,大明天兵可忍不了!纷纷前去帅营请战。

  李如松却是很高兴,暗道士气可用。

  他环视了一圈,没有安排辽系将领,反而是喊了一个谁都想不到的名字。

  “吴惟忠何在!”

  “提督大人!末将在!”

  “你领本部,以李朝的千五僧兵为向导,即刻攻打牡丹峰之地!”

  “末将领命!”

  吴惟忠接令起身、退出帅营,自去领兵攻打。

  戚家军从来不问敌人有多少,只问敌人在何方!

  吴惟忠,字汝诚,浙江金华府义乌人。

  嘉靖三十八年,戚帅义乌招兵,吴惟忠只是四千义乌青壮中不起眼的一兵。

  追随戚帅大旗出生入死,身经百战,戚帅去哪他去哪!

  无论戚帅是去蓟州守长城,还是被贬去广东,吴惟忠从来不离戚帅鞍前马后。

  戚帅五年前病逝,吴惟忠接过了戚家军的战旗,立誓要把这支光荣的军队传承下去。

  这次组建东征军,宋应昌听了黄应阳等南兵系将领的竭力请求,特意把继承戚帅衣钵的吴惟忠给调了过来。

  大明南北两地的军头,本来就互相鄙视。

  经略宋应昌和提督李如松,这对东征军职务最高的文武大帅,也没少为了军务起龌龊。

  之前吴惟忠听从宋应昌命令先期过江,这事让李如松十分不快,为此还和宋应昌吵了一架。

  这宋经略可不是崇祯年的圆嘟嘟,杀武将跟杀鸡一样的丧心病狂。

  老宋也只能背地里摔几个茶碗出气而已,不然咋办?他又不会指挥战斗。

  被贴上南军标签的戚家军,嘿嘿!你懂得!

  东征军里除了吴惟忠,还有一位同样出身戚家军将领骆尚志。

  他们各带了一千五百多人,都是正宗的戚家军。

  标准的鸳鸯阵配置:藤牌、狼筅、长枪、镗钯、戚家刀、鸟铳手、虎蹲炮、佛郎机小炮,偏厢车一样不缺。

  李如松之所以安排吴惟忠领兵攻打牡丹峰,一个是山地作战,只能依靠步兵强攻。

  而辽东铁骑仰攻山头,脑袋被门挤了才会干这种傻缺事,而戚家军当然是大明步兵战力最强,没有之一;

  再一个猛攻牡丹峰,也可以试探下倭寇的虚实。

  相当于武力侦察,可以从倭寇反抗的强弱,和作战意志,能看出来这些狗东西是准备守,还是准备逃。

  还有个不能说出口的原因,李如松这人睚眦必报,非常记仇。

  按照文武分工,从他接令出任提督一职之后,所有兵马调动都必须是他一言而决。

  不管是什么原因,哪怕就如宋应昌所言是纯属误会。

  但吴惟忠居然敢听从宋应昌之令,擅自过江这笔账,今天就必须用鲜血来弥补下。看書溂

  ……

  吴惟忠是个耿直的汉子,不善言辞,是个相对纯粹的军人,接到命令就领着自己的队伍出发。

  行到休静大师僧兵营地时,出示帅令,一起出发。

  武僧们早就被天兵浩荡的军威,刺激的坐立不安。

  听说大帅亲点了他们出击,协同早就闻名天下“无敌戚家军”攻打牡丹峰。

  那个欢呼声真是惊天动地,善那个哉的!

  李大帅真的太给面儿了。

  ……

  初期被命令出击的部队,全是像吴惟忠这样“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队伍,搭配着李朝的“精锐”,试探性攻击。

  而像祖承训这样的李家嫡系,自然是不慌不忙扎下营寨,开开心心的做午饭了。

  气不气?谁让你上面没人罩着呢?

  汪鹏跑去和祖二河打了个招呼:

  “二河哥,跟你告个假,讨个出营令牌,我带着几个兄弟去牡丹峰那边观战,学学人家戚家军的实战精髓”。

  “去吧,有事我叫人去喊你,轮到咱们上阵,那必须是最后一锤定音的时候,估计还得等个三五天”。

  汪鹏道了谢,带着梁峰、嵇晋、王灏、方东、徐海峰五人拿着令牌出营。

  给弟兄们理由“很充分”,山地作战,跟骑兵没啥关系。

  所以让秦逸带着丁盛、余蔡、刘平三人指挥百户营安营扎寨。

  一行六人,在背后五人一排整齐的中指鄙视下,屁颠屁颠的跑去看打仗了。

  咋多了一人?嘿嘿!这个鄙视的手势,祖二河也会,是跟丁盛学的。

  ……

  吴惟忠和休静大师在出击阵地前,对着牡丹峰指指点点。

  这年头和尚可都是文化人,除了个别武僧实在愚笨,满脑子肌肉,大部分都会大明官话。

  大明官话本就是南音为主,所以基本上沟通无碍。

  (明代南京话,不是现代的小炮子、潘西啥的)

  戚家军的鸳鸯队与僧兵混编在一起,数队为一组,在牡丹峰便于攀登的位置,摆开阵势。

  各队以前哨为第一层,后哨为第二层,左哨为左翼,右哨为右翼,全部就位,做好出击准备。

  看起来有些凌乱的队形,却让汪鹏看的如痴如醉。

  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

  光是这战前布置,就让咱们鹏哥儿拍案叫绝。

  这可是原汁原味的戚家军战法,非常类似我兔的三三制,有攻击、有掩护,有预备。

  一代名帅戚南塘,果然是盛名之下无虚士,强将手下无弱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