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啦小说网>历史军事>大明1592>第92章 狂喜的赵夫子,兴奋的徐海峰
  汪鹏在码头上集合队伍,大声宣布放假三天,在众人的欢呼中解散队伍,各回各家,各找各妈。

  “老赵,辛苦了!”

  鹏哥儿亲热的握着赵华的手,使劲摇晃几下。

  赵夫子瘦了一圈,手上都起了冻疮,一看这段时间就没少操劳。

  “云飞啊!你总算回来了,家底子快空了,赶紧拿主意,要不然断了粮,可别怪我无能啊!”

  赵华没好气的抽回手,鹏哥儿啥都好,就是太能折腾了。

  原本计算好的物资,足够度过恐怖的春荒,结果好嘛,一下子弄来四五百号人,还近半是伤员。

  民政不像军事,提着脑袋干就完了。

  这千把号人吃喝拉撒,还要保证军工生产,可把赵华给累的不要不要的。

  “不能吧?”

  汪鹏也有些发愣,之前的存粮、存银留的很充足啊,咋就快断粮了呢?

  “你一下子搞来四百六十三个青壮,其中两百多还是轻重伤员,咱们储备的药材基本消耗殆尽。

  为了加快康复速度,这些伤员一天三顿全是细粮,要不是原来储备还算充裕,岛上早就断炊了。

  之前寒冬腊月,海路没开,有银子也没处买粮啊!”

  赵华只是忍不住抱怨一下,其实现在海路已经开了,之前联系过的登莱粮商,估计也就这几天,肯定能运来大批粮食物资。

  “多少人?”

  “463!”

  汪鹏都被数字给吓一跳,心头一阵狂喜,真是想什么来什么,之前在路上还和秦逸商量,准备再次吸纳人口。

  毕竟现在是备倭千户所了,汪鹏名义上就可以统正兵1120人。

  现在他只有130人,差了近10倍人手,原以为这一趟能搞个百十人就不错了,怎么也没想到柳维康这么给力。

  汪鹏迫不及待想回皮岛去,他要亲眼看看这些新人怎么样。

  赵华看到鹏哥儿一副抓耳挠腮,笑的见牙不见眼的怪模样,“噗嗤”一声忍不住笑了起来。

  “你可走不了,先把这边事情解决了”。

  赵夫子一把拽住汪鹏棉袍袖口不放,巧妇也难为无米之炊,眼看着公库积蓄越来越少,他真有点急了。

  “老赵啊!老赵!”

  汪鹏这才想起来,龙山仓的事情,还没跟赵华讲,这该死的旧社会,连个手机都没有。

  看看左右人手基本都散了,汪鹏把赵华拖到无人处,一五一十的把这次大收获情况简单叙述了一下。

  “十万两!”

  赵华都惊呆了,两眼放光,全是无数小钱钱。

  “最少也得值这么多,还有些青红黄鸦鹘儿宝石(红宝石、蓝宝石、黄色刚玉)我也不知道价钱,反正一股脑都带出来了”。

  “吓!发财了!发财了!快快快!天还没黑,鹏哥,咱们现在就去运吧!”

  好吧,老赵激动地都喊鹏哥了。

  “不急,不急,明天你和老徐带人去办,要绝对可靠的人”。

  “明天啊!好吧!行了,有钱我就不为难你了,赶紧回皮岛,林秀估计望眼欲穿了!哈哈哈!”

  “那我走了啊,大后天你带这边的兄弟,到皮岛开个会,咱们要迈开步子往前跑了!”

  “好嘞!”

  ……

  汪鹏不是他后世看的网络小说中魂穿、身穿啥的,可以算是本人本土重生。

  自然不会像那些摸不清大明真实物价的人,张嘴就是千两黄金、万两白银的。

  后世有些分析大明物价的文章错漏百出,汪鹏当时还在网上跟人辩论过。

  主流的说法有一定道理,比如说:“1两金=8两银=8000文铜钱”。

  这个没毛病,但这是金银铺的兑换价,实际上平常生活中,金子没人当货币,和后世一样,要么用来储存保值,要么是做饰品。

  而万历年间的一两银可换成万历通宝1000文,后世会拿1两银能买两石白米推算,一两银值600元。

  这是以后世物质丰富时代的米价做参考,很不准确。

  后世人人吃的起的大米,在这个时代可是很值钱的。

  要比也应该拿后世的所谓“原生态有机米”来比较,8块钱一斤差不多,就这还没算人工碾米费用。

  这个可不算准确,随着墨西哥白银的大量流入,到1644年时,累计近五千吨白银,硬是把中国的白银储量翻了一倍,这才导致银价下跌。

  万历年还属于温和的通胀期,以汪鹏自己实际消费感受,一文钱相当于后世的一块钱左右,虽然不精确,也大差不离。

  一两银相当于1000块钱,只多不少。

  也就是说,汪鹏带着兄弟们,这一趟在龙山仓最少也搞了个“小目标”回来。

  也难怪赵夫子激动的不要不要的,不当家不知柴米贵,只要有了充足的小钱钱,东江镇这小日子还不飞起?

  “鹏哥!这船现在可好使了!这舵盘、这布帆、真正太爽利了!”

  徐海峰兴奋的在船上一刻不得闲,这不,又跑来炫耀了。

  “老徐啊老徐,你都说八遍了,咋滴?不念叨个一百遍,还能扣你饷银不是?”看書溂

  秦逸在汪鹏身边忍不住笑着吐槽,汪鹏也是哈哈大笑,这才哪到哪啊,不过就是些后世常见的改动,加上钞能力发动而已。

  汪鹏虽然不是什么船舶专家,你让他整一套西式帆船帆装索具,还不如让他去憋蒸汽机现实点。

  其实中式帆并不差,和西夷为了远洋惊人的利润,而不惜成本不同。

  中式的海船一般都是以短途、近海、运货为主,节省成本自然就是最大考虑。

  谁不知道用布帆效果好?三国时期就有“锦帆”,为什么不用呢?贵呗!草席多省钱,重就重点,本来货船也没打算在海上飙速度,玩漂移。

  而大明海军,呃,不提也罢,还不如海商对船只爱惜程度呢。

  汪鹏只是小小改良了一下,比如原本船尾黑暗潮湿的舵房中,听着船老大指令,三四个人费力搬动中式人力舵。

  现在改成改成甲板上明亮的舵房,无论是航行还是作战,都和之前操作不可同日而语。

  其实就是一套滑轮和杠杆而已,连动力绳都用的粗麻绳,暂时没有轴承,青铜轴瓦了解一下。

  别小看这一点点改进,有了它,掌舵人现在才真正的名副其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