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啦小说网>历史军事>大明1592>第104章 退兵协议、川军援朝、都在等靴子落下来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话说之前汉城外的慕华馆,沈惟敬与小西行长、加藤清正一番唇枪舌剑后,终于达成了一个初步协议。

  就三条:

  一、倭军承诺四月十九正式从汉城退兵,大明也承诺把东征军分批撤回辽东;

  二、大明派出正式使节,前往倭国名护屋,就封贡之事与太阁直接面谈;

  三、正式谈判结束后,倭国承诺释放李朝两位王子,并保证其安全。

  实话实说,沈大忽悠谈的还是很不错的。

  确认了倭军从汉城撤退的时间,但并没承诺东征军准确的撤退日期。

  而且也照顾了李朝的面子,虽然没把王子要回来,起码保证了性命无忧。

  对于汉城这些倭寇来说,反正在汉城也撑不住了,与其自己灰溜溜的撤走,这不还找了个,能说得过去的名义不是。

  这次顺水推舟、就坡下驴,也不吃亏,至于大明使节到了名护屋跟太阁怎么谈,那就是秀吉大老爷自己的事了。

  会谈结果一公布,汉城里热锅蚂蚁一般的倭军诸将,全都大大滴松了一口气。

  宇喜多秀家、石田三成、增田长盛、大谷吉继、小早川隆景几位大佬。全都亲自赶到慕华馆。

  倭军大佬们和沈大忽悠相谈甚欢,宇喜多秀家还送了不少礼物给沈大忽悠,一时间宾主尽欢、很是一团和气。

  大明万历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五,经略宋应昌见到了从汉城风尘仆仆赶回来的谈判团队。

  听取了三人的汇报之后,宋大人赞扬了众人的成果,然后让沈惟敬全权负责去倭国谈判的事宜。

  沈大忽悠那是受宠若惊、非常欣喜,这活儿越干越得劲。

  宋应昌交代沈惟敬,只要把倭国降表拿回来,就算是大功一件,又给了他二百两白银当路费。

  沈惟敬高高兴兴的接了银子,忽然想到一件麻烦事。

  这去倭岛谈判需要正式的钦差,可要是等汇报朝廷,再等派钦差过来,可得有些日子了。

  宋应昌莫测高深的一笑,有喊进来三个人:吴宗道、谢用梓、徐一贯,也都是浙江人。

  再加上原来的沈思贤、胡泽,凑齐一支六人的谈判团。

  大明万历二十一年三月二十六,沈惟敬等六人作为大明谈判代表团,离开义州城,踏上前往倭岛名护屋未知而漫长的旅途。

  可想而知,沈经略压根就没把谈判这事当真,文人就是心狠,这六人死活他根本不放在心上。

  宋应昌的一切手段,都是在拖延时间,因为第二批东征军先头部队已经快到了。

  副总兵刘綎,外号刘大刀,江西南昌府洪都人,本姓龚,他爹是嘉靖朝的名将龚显。

  因卫使刘岷对龚家有恩,所以这一对父子都改姓了刘。

  刘綎武艺超群,常年驻守西南,拥有丰富的山地作战经验。

  朝廷考虑到李朝多山地形与西南边境类似,特此征调刘綎援朝。

  大明万历二十一年四月初二、初三,刘大刀统领五千五百人川军正式渡过鸭绿江,踏上这片异国的土地。

  平壤城外,刘綎总兵的五千五百川兵,长长的行军队列一眼望不到头,汪鹏和秦逸都跑去看热闹,友军到了总是好事。

  “哥,这都是啥人啊?怎么稀奇古怪的?”

  秦逸看着一个个奇形怪状,黑肤深目,皮甲、藤甲、竹甲、穿裙的,穿短裤的,还有光脚的。

  武器更是千奇百怪,远程的有扁架弩、擔弩、诸葛弩、长弓短弩各式各样。

  苗刀、关刀、藤牌、郞筅、夹刀棒、连枷啥样都有。

  “这名义上叫川军,里面并不是四川的官军,基本都是蛮子”。

  汪鹏一看就知道,这都是南亚那一片的人种,而且非常杂,各民族都有。

  “这些人能打仗?”

  秦逸怎么看都看不出来这是一支大明正规军,队伍里还有唱山歌小调的,行军跟闹着玩一样。

  抽烟袋的、嚼槟榔的,走累了,席地而坐吃干粮的,赶大集一样。

  “你别小看这些人,都是山地战行家,钻野林子爬山,下药弩啥的,很凶的”。

  汪鹏对这些怪模怪样的蛮兵并没有轻视,这些人放在合适的战场上,绝对是敌人的噩梦。

  和鹏哥儿看法差不多,刘綎手下这五千多土兵,确实什么人都有。

  暹罗、都蛮、小西天竺、六番、得愣国苗子、西番三塞、缅甸、播州、等等各地都有。

  这些成分之复杂的土兵都是刘綎这么多年,在西南边境打服了的部族交的血税。

  从各家寨子里派出后,也就当他们是死人一样,用命交税,对大明天朝表示顺服。

  万一没死,立了战功就是赚的,所以这些土兵作战极其凶悍,敢打敢拼,不可小觑。

  机会难得,汪鹏指点着秦逸注意这些土兵的武器和防具,按照记忆中的资料讲解。

  没人比他更清楚,“万历三大征”第三场大战,就是五年后在西南边境打的。

  这些被中原人鄙视的土兵,在川、贵、湖掀起尸山血海。

  历史上“播州之役”历时114天,大明集四川、贵州、湖广等八省之力,出兵24万,耗银约二百余万两,才平息这次大乱。

  想想也很气,大明西北、东北、西南边境上连续大战,紧接着野猪皮又蹦了出来。

  三大征耗尽“万历中兴”好不容易积累的家底,大量精兵悍将忙于奔命,骨干力量伤亡惨重,故后世有“明实亡于万历”的说法。

  鹏哥儿没赶上第一征,这第二征已经出头了,至于这第三征,汪鹏握紧了拳头:

  “乱我华夏者,尽屠之!”

  ……

  刘綎的川兵到了平壤,也只能先休整,这几千路跋涉下来,铁人也扛不住。

  而且现在整个李朝前线都已经脱离接触,互相都默契的不再生事,都翘首以盼谈判的结果。

  李朝的君臣巴不得东征军立马杀过去,和倭军拼个你死我活,但没人鸟他们。

  就好像谈判也是大明和倭国在谈,弱国无外交,老实待着等消息。

  李朝国主李昖和文武两班大臣们,都很郁闷,想及时了解下情况,都要屁颠屁颠的跑到东征军这边打听。看書溂

  谁让你们这么废柴呢?

  有招想去,没招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