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啦小说网>历史军事>大明1592>第491章 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
  这批从安南过来的大明移民,基本上都是两手空空,小包袱皮里,也就一两件自己缝制的换身衣服,都是补丁压补丁。

  仅有的一些铜钱碎银都装在身上,用麻线缝的死死的。看書喇

  原本以为到了吕宋还要过段苦日子,谁知道这边准备的很充足,虽然是赊账,但只要按个手印就成。

  价格标的清清爽爽,总价最后累计起来,等收了粮食只算一成的息。虽然他们很多人也看不懂,但都听小武哥的话,他说按手印就按手印,说搬东西就搬东西。

  移民们懵懵懂懂出了港口供销社里,抱着一大堆物件,总觉得做梦一样。

  等跟着“镇长”的大车队,到了这新镇子,在镇公所几个“干部”指挥下,就分到了自己家的房子,自己家的房子啊!

  都是一模一样圆形的三层客家土楼,楼外墙为土夯筑的厚墙体,内部构造为木结构。

  一楼是厨房、餐室,二楼是仓库储藏室,三楼是卧房。

  这是鹏哥儿定的样式,王云熙特意找到会盖这种土楼的客家人,作为殖民村最为合适,本身具备一定防御能力,制造起来相对简单。

  在危险之地,哪怕先建起一圈土墙也能抵御野兽和土著的攻击,而吕宋这边后开发的移民村全是这种样式,第一个建的就是镇公所,然后东西南北定位。

  每一处的村寨,所谓的出公差,就是在农闲时,去建设下一个移民小镇,直到铺满这个移民点。

  譬如现在的“新桂镇”,就是十里外的“新月镇”居民盖起来的,而“新桂镇”明年农闲,也要在下一个十里处建设“新花镇”。

  一个千人的小镇,别说配上火枪,哪怕是弓弩,都足可以对付数千土著的围攻。

  这次去东胜神洲的船队,就带上了会盖这种客家土楼的工匠,好期待啊!

  ……

  这就住上楼房了,和武凡铁当年自己搭的窝棚相比,这就是豪宅啊!

  四个村一共五个土楼,一村一个土楼在东西南北四面,中间一个是镇公所的楼。

  一栋楼能住六十户三百人这样,实际上都空了不少,留给后来的移民。

  工匠都被集中到镇公所这栋楼,听从镇上的安排,武凡铁本来说再领一套铁匠工具的,他看人家蔡铁匠那一套崭新家伙事,可眼馋坏了。

  老镇长不让他领,说他的工作要等上面安排,武凡铁要上交那支心爱的燧发手铳,老镇长也没要,说让他自己收好,枪上有编号的,这就是他的配枪。

  在新工作安排下来之前,武凡铁就挂了个“镇长助理”职务,帮着镇里干部们安置新移民生活。

  别看就两百多户,千把人而已,每天工作真的很繁琐,但是武凡铁干的非常开心,是真的很开心!给自己乡亲们出力帮忙,这不是应该的吗?

  他就相当于新移民和“新官府”之间的桥梁,什么不许随地大小便,必须去“厕所”,不许擅自改动住宅指定的用途等等。

  (有人觉得一楼方便,非要睡在炉灶边上,也不怕熏死)

  各家分的菜地,刚洒下种子,还得等些日子,现在移民每天吃咸菜就糙米饭,照样一个香。

  等都安置好后,知道吃住行、水粮碳这些基本生活所需怎么弄,接下来就是务农的家庭忙着整理田地。

  做工的在镇公所统一安排下,开始完成不同的任务。

  譬如各家屋里,都是木板地,把新领的草席一铺就能睡,但居家过日子,起码有个柜子啥的,也好放东西不是。

  所以二丫爹这个老木匠,抄起家伙事,给各家打柜子,小饭桌、小凳子这些物件。

  板材啥的都是公家的,做好的家具,各家领用后,都要记账的,没有免费的道理,不是吕宋差这点钱,而是不能让移民养成伸手的习惯。

  工匠们目前都在镇公所拿工钱,等后期安定下来后,就自己养活自己,当然出公差,都有不同的报酬。

  陌生的地方,都是穷乡亲,互相帮衬着,早点恢复正常生活,每个人都对未来充满希望,走路带风,脸上带笑。

  吕宋官府说话算话,真给分房子分地分口粮,早知道就早点来了,这今后的小日子不就美死了吗。

  ……

  “报告!前安南、北郑、安邦站特勤,上士武凡铁报到!”

  “进!”

  “是!”

  林菀看着这个人高马大的上士,一身便服满头是汗的进了办公室,忍不住微笑着点点头。

  “武凡铁!”

  “到!”

  “即日起调入吕宋陆军新兵连参加集训,有没有问题?”

  “没有问题,保证完成任务!”

  “很好!你去镇海府外新兵大营报到,这是介绍信,配枪先交上来,训练结束后,再到这里来领”。

  “是!”

  林菀看过武凡铁的资料,包括葛古对他在这次粮行事件中的表现,建议重点培养,苏聪也联名推荐。

  东江的军官基本都是从最基层干起,不经过最基础的训练,指望换个军服就来指手画脚,做梦一样。

  而被重点关注,各方面表现优良的好苗子,升迁速度就会快的多。

  譬如现在只是个上士的武凡铁,他不会知道,自己已经得到了两位干部的推荐。

  如果他在新兵营的表现依然优秀,那么他就会得到第三位干部的推荐。

  那么在他新兵集训结束后,就会被直接晋升为少尉,他的档案也会和军中其他精英一起,单独设档,此后就将进入快车道。

  文职官员也是一样,只要干出成绩,上级就有义务推荐,注意!是不记名推荐,同样,差评也是一样。

  也许未来的将军,至死也不知道是谁推荐了自己,他也不需要知道,只需要继续为东江发掘新的人才。

  这就是鹏哥的三人团制,“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

  两千年前的韩非子已经喊出这句至理名言,但是真正做到的能有几人?

  大明的武官都成为世袭制了,文官更是靠着座师、房师这些盘根错节莫名其妙的联系,编成一张巨大的人际关系网。

  生怕自己帮了忙,别人不知道,必须要得到回报,不管是眼前还是未来,反正不做赔本生意。

  而东江坚决不允许这种关系的存在,干的好,自然就能出头,想摸鱼,那就让你摸个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