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啦小说网>历史军事>大明1592>第508章 英雄再出世,烈烈有晖光
  税监司这个聪明人,眼前肝胆俱裂的一幕出现了,两个官差连特么衙役服都没换,蒙着红巾拎着水火棍就出来。

  “只杀税官,不扰百姓,杀人者郑丰田,闲人避散!”

  好吧!口号喊的还挺齐,就很字正腔圆的。

  报信人扭头就想跑,被一棍砸在小腿上,“噗通”摔成滚地葫芦。

  没等他求饶的话出口,都是积年老吏,水火棍头一跳就敲碎了喉结,无声无息的一棍砸在太阳穴上。看書喇

  两个衙役一人拉一条腿,特意拖到远处的街角,然后摘了红面巾,没事人一样打着哈哈往回走。

  “今天天气不错啊!”

  “哈哈哈!是极是极!”

  ……

  这样的场景可不仅仅在苏州府一地上演,杭州、嘉兴、宁波、松江、扬州、常州、镇江……

  南直隶和浙江承宣布政使司,除了应天府和淮安城,二十三个府城同时行动,一日杀尽全部“矿吏”,烧毁全部税卡。

  这是一起有组织有计划,百姓参与,地方官坐视的联合行动。看書溂

  而作为民间的喉舌,万历二十七年六月初一正式复刊,头版头条是李贽先生的诗《观关圣像》

  英雄再出世,烈烈有晖光。

  火焰明初日,金精照十方。

  居然围白马,犹欲斩颜良。

  岂料人千载,又得见关王。

  ……

  整个江南结束罢工罢市后,仿佛是报复性的消费,繁华热闹更甚,好像一切都没改变,又好像一切都不一样了。

  譬如现在的官府,见识过市民、百姓的力量之后,哪里还敢像之前那种肆无忌惮的模样。

  好在人心思定,再也未起波澜,该交的皇粮国税照交。

  但是有人再敢敲诈勒索,店主只要有意无意拿块红布在手上,就能换来灿烂如菊般的讪笑。

  各地的新闻报统一展开募捐行动,统计了在这次人祸中,受到严重伤害的商家和百姓,分别予以抚慰。

  江南的民心从来没有如此的齐过,这种万众一心的感觉,真好!

  有人开心,自然就有人愤怒,紫禁城中的皇帝,暴跳如雷。

  如果是一城一地的暴乱,他会立马调兵去平定,但是二十三个江南富庶的府城,上千万的百姓,法不责众、莫过如是。

  加上地方官员令人恐惧的沉默,这都清晰表明,他的皇权受到蔑视。

  怎么办?凉拌!

  除了下旨严令各地官员通缉为首的暴徒,还能怎么办?

  他想着再派一轮太监带着护卫下去武力征收,大档们把风声放出去后,往日抢破头的“征税使”再也无人问津。

  这尼玛就是去送死的差事,有命赚没命花,谁傻啊!

  江南的风起云涌传到各地,矿吏们吓得魂都飞了,色厉内荏的太监们,老老实实躲在衙门里,城都不敢离。

  反正前期也捞了不少,本钱也回来了,就这么着吧,不然呢?

  皇帝包括朝堂,全都注目在大明的税赋中心江南一地,唯有辽东好似一切正常。

  只是之前雨点般弹劾高淮的奏章,突然就断片了,好像辽东就没来过这人。

  各方面的公文传递也没有什么异常之处,辽东汇报的边情只是说关外女真和鞑子屡次骚扰,今天斩首三个、明天斩首两个的。

  因为李如松、祖承训生病,所以辽东副总兵汪鹏,领东江军在辽阳坐镇,有这个“万人敌”在,辽东自然一切无虞。

  热热闹闹的万历二十七年上半年,居然就这么纷纷扰扰的过去了。

  对朝堂衮衮诸公来说,也是松了一口气,整个大明好像又回到原来的轨迹上,但是好像有了什么不一样,一种说不上来的感觉。

  朝堂上关注的焦点,是“妖书案!”其实背后还是“争国本”。

  皇帝之心路人皆知,他迟迟不立今年18岁的皇长子朱常洛为太子,就是想把他和郑贵妃生的,今年14岁的“福王”朱常洵立为太子。

  这可就触碰了所有号称正统理学一脉的底线,“有嫡立嫡,无嫡立长”这是封建王朝的根基。

  (其实都是狗屁,真能执行下去,燕王也成不了永乐大帝)

  事情起因是原刑部右侍郎吕坤(心学阳明派)的一本《闺范图说》,是他采辑了历史上贤妇烈女的事迹,汇成一本书。

  司礼监秉笔太监掌管东厂的宦官陈矩,在出宫时买了一本带回宫中。

  郑贵妃一看大喜,想借此书来抬高自己地位,于是命人增补了十二人,以东汉明德皇后开篇,毫不脸红的把自己放在终篇。

  并亲自执笔加作了一篇序文,指使伯父郑承恩及兄弟郑国泰重刻了新版《闺范图说》。

  这下吕坤可就是躺着也中枪,为啥?书上注明了是他写的,这尼玛太坑爹了。

  本来这事也没啥,郑贵妃自己给自己脸上贴金,只当是自娱自乐而已,谁特么神经病买这书看?金瓶那什么花不香吗?

  喔霍!好吧,老赵为了转移朝堂大佬和皇帝的视线出的手。

  咳咳,听起来“矿吏”之事挺吓人的,其实不过就死了几条外派的阉狗而已。

  皇帝也不吃亏,钱早就入袋为安了,既然下面都闹出民乱了,就缓缓呗,不然呢?

  吕坤刚正不阿,为政清廉,对皇帝死不要碧莲的残民之举,义愤填膺。

  上书《天下安危疏》,陈天下安危,劝皇帝励精图治,停止横征暴敛,以安定天下民心,其言词慷慨激昂,忧国爱民之情溢于言表。

  疏入,不报,又遭吏科给事中戴士衡诬告,吕坤和老一派的心学官员一样,愤然称病乞休。

  回归德府宁陵(今河南商丘宁陵县)吕大庄,不日就去“阳明宁陵学院”当山长正式授徒。

  大讲阳明心学,以继往开来为己任,学者尊称他为“沙随夫子”。

  老赵整的手笔很简单,以“燕山朱东吉”为《闺范图说》写了一篇跋文,名字叫《忧危竑议》,用小传单、大字报的形式在京师四处流传。

  “朱东吉”是朱家东宫太子大吉的意思,“忧危竑议”是在吕坤《忧危疏》基础上竑大其说。

  重点是文中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专门议论历代嫡庶废立事件,直指大明现在的“国本”问题。

  这一下就戳中了皇帝和朝堂诸公最敏感要害,立马成了京城焦点话题,什么国家大事都抛开,这事不能忍!

  嘿嘿!老赵牛比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