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啦小说网>历史军事>大明1592>第534章 渔阳鼙鼓乙亥响,赵华提笔定朝堂
  今年18岁的朱常洛是个可怜孩子,虽然是皇长子,但从小不得父爱,皇帝厌恶他母亲的同时,对这个长子也是十分的讨厌。

  紫禁城里追香逐臭,连正统的王皇后都是个空架子,最得宠的自然是郑贵妃,在宫中横着走的存在。

  朱常洛没有父爱更是缺乏母爱,他的生母王恭妃,虽然为皇帝先后生了一子一女(朱轩嫄皇四女早夭)但一直被幽禁在深宫之中。

  朱常洛名义上的母亲是皇后王喜姐,也就是靠着她和李太后的竭力保护,他这个形单影只的皇长子才活到今天。

  这个真不是吓唬谁,皇宫里死的皇室血脉不要太多,谁敢查?

  群臣不管出于什么目的,所谓的“争国本”就是要把朱常洛立为皇太子。

  这个想法违背了皇帝本人真实意愿,正面争不过就以辍朝软抵抗,“三不”,不朝、不见、不批。

  缺了的官都不补,以至于六部尚书缺了三个,六部侍郎缺了十个,言官御史缺了九十四个,各省布政使按察使级别官员缺了六十六个,各地知府缺了二十五名……

  荒唐到什么地步?因为刑部缺少处理刑法的官员,积压案子数量多、时间长,无人问津。

  被抓的犯人家属集体在长安门前哭诉,无论是不是冤枉的,给个痛快说法,人关在牢里都快死了……

  而皇宫里被迁怒的王恭妃和皇长子朱常洛可就惨了,如果他们能做主,一定会对那些“义正严词”的官员们大喊。

  “求求你们,放过我们母子吧,我不要当皇帝,当个闲散王爷就行,随便安排个地方,让我们出宫自己种地都行!”看書溂

  王恭妃受到的是来自皇帝厌恶和无情的冷落、又被盛宠的郑贵妃视为眼中钉,饱受屈辱。

  深居幽宫,无人问津,处境凄苦,各方面待遇极差,郑贵妃使尽各种手段排挤和虐待王恭妃母子。

  最不人道的是,因为皇帝的严令,朱常洛一年才能见他生母几次而已。

  每次母子俩相见都抱头痛哭,哀叹命运不公,王恭妃想儿子都要想痴了。

  如果这个时空没有鹏哥儿在,京城没有赵华和刘振在,王恭妃最后哭瞎双眼郁郁而终。

  陪葬的器皿也都是她平时的物品,连铜盆上都满是破洞和缺口。

  而万历死后,朱常洛在登基大典上,“玉履安和”,“冲粹无病容”。

  行走、仪态正常,没有任何疾病的症象,郑贵妃“进侍姬八人,上疾始惫”,“及登极,贵妃进美女侍帝,未十日,帝患病”。

  朱常洛登基后仅十天就一病不起,最后吃了崔文升(郑贵妃的人)进献的“红丸”一命呜呼。

  好吧!这个时空的皇长子和王恭妃没有那么惨,一支神秘的力量在皇宫里无声无息的操控。

  譬如王恭妃的眼睛也被及时治疗,饮食也好了不少,身边刻薄的侍女也被无声无息的换掉。

  朱常洛经常会换上太监的衣服,被人悄悄的带到冷宫,母子俩经常见面也就抚慰了彼此的伤痛。

  朱常洛不是傻子,自小敏感的心理,让他知道是有人在帮他和他可怜的母亲。

  绝对不会是他那个冷漠无情的父皇,也不会是皇后和李太后,这是来自皇宫外的力量。

  朱常洛没有接受过完整的帝王继承人教育,皇帝也不可能安排人去教他,所谓的皇长子讲官,就是像董其昌这样的绘画大师。

  但是也不错,不需要去背那些之乎者也,反而是阳明心学他学的很好。

  董其昌偷偷带进来的南方报纸,也让他了解到原来大明天下,并没有想象中的所谓“万历中兴、太平盛世”。

  当然,来自民间的“东江军李朝战记”,每每看得他爱不释手,手不释卷,那个高大威武、谈吐风趣的汪总兵,给他留下的印象极深。

  他还没意识到这一切都是被安排好的,更不知道未来这个大个子将军,会干出震动天下的大事,更不会想到自己未来需要扮演的角色。

  ……

  宛平县里接到飞鸽传书的赵华,再三确认无误后,那叫一个喜不自胜。

  七年了啊!整整七年,自己的娃都有两个了,鹏哥终于决定动手了。

  到了晚上下值之后,在他隔壁的小院子里,刘振看着老赵眉开眼笑拿过来的总部命令,也是长长的叹了口气。

  这一天终于来了!鹏哥啊鹏哥!你可知道咱们等的有多么心焦吗?

  “喝点?”

  “喝!”

  老兄弟俩就着简单的小凉菜,喝的津津有味。一旦总部确定动手,各个基地全部要立即行动起来,北直隶是大明的中枢,必然是重中之重。

  还在朝堂对妖书案,争国本喋喋不休面红耳赤的“衮衮诸公们”压根也想不到,很快他们就不用争了。

  微醺的赵华,思维更加的敏锐。

  “老刘,你那边的人不要再增加了,现有的人手足够控制皇城内部,行动在即,一切以稳妥为主”。

  “放心吧,宫里我有数,锦衣卫这边,我已经把和尚调了回来,到时候什么东厂西厂的都特么一锅烩了”。

  “嘿嘿嘿嘿!”

  “笑啥?”

  “我是笑皇帝怠政,各部人手缺的离奇,处处漏洞,六部大印我这边都搞齐了,咱们自己就是内阁,皇帝玉玺我都仿制好了!哈哈哈!”

  “嘿嘿嘿嘿!到时候咱们自己写圣旨,弟兄们拿着圣旨去各地,对了,你那字差点意思,老徐去海南不在、赵士祯又去了总部……”

  “瞧不起谁?跟谁俩?走一个!”

  老赵愤愤的端杯和坏笑着的刘振碰了一杯,一饮而尽,随即又笑了起来。

  “这不是还有熊廷弼,他那一笔字写得煌煌大气,绝对不丢咱们大明体面,我把他运作到兵部了,有邢玠在,都是小意思”。

  “对了!咱们鹏哥这个叔,到时候别给咱们添乱啊?要不我都不好意思下手,老头人不错,挺上路子的”。

  “没事没事!到时候让他做首辅,我做次辅,不就是个头衔吗?人臣至顶,给他!咱们要的是实惠”。

  “咳咳!那我这个提督锦衣卫指挥使,还要次辅大人今后多多关照!”

  “好说好说!”

  “哈哈哈哈!”

  老弟兄俩笑的前仰后合,这么多年的准备,就要到了开花结果的时刻。

  “来!我们遥敬大明元帅,咱们的鹏哥,万胜!”

  “万胜!干!”

  “干!”

  ……

  有打油诗为证:

  《七律·渔阳鼓》

  鹏帅纵马踏八荒,

  赤氅铁蹄亮银枪。

  渔阳鼙鼓乙亥响,

  众丑惊呼是东江。

  旌旗漫天兵马壮,

  十万虎狼过关墙。

  诸公激愤又何妨?

  赵华提笔定朝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