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啦小说网>历史军事>大唐农王>第八百五十三章 论朝议改革
  李恪。

  李世民的第三子。

  如依长幼继承太子之位的话,他早已是太子了。

  更何况,李世民如此欣赏他的这个儿子,可最终还是敌不过‘嫡’一字啊。

  可即变是如此。

  李恪也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把自己心中的想法,或者心中的抱负诉诸于自己父亲知道。

  如果能得到自己父亲的肯定,那必是会让李恪更加的欢喜。

  至于能不能做太子,在李治已成为太子之后的他,心中已经渐渐的淡了做太子的想法了。

  事实已成,他李恪也没有他法。

  况且,还有一位赵国公天天盯着他,他李恪即便有着万般的能耐,也无法撼动李治那太子之位的。

  除非李治突然暴毙,说不定这个太子之位会轮到他。

  但又说回来了。

  前太子李承乾至今还被关押在宫中某地。

  而且,就连魏王李泰也如前太子李承乾一样,被关押在宫中。

  这二人,如果依着历史进程的话,前太子李承乾在今年年初就该死在他那流放之地黔州,而魏王李泰,也该被贬降封为顺阳郡王,被李世民安置到均州的郧乡才对。

  不过。

  李世民出于爱护自己这几个儿子,全力保下了他们二人。

  可即便是保下了他们二人,但这朝中每天依然还是有人提出对二人的惩治。

  而李世民这个父亲,即便是皇帝,也知道自己再如何全力周全,估计也周全不了太久了。

  李渊不发话,李世民想力保,而朝官们却是不答应。

  毕竟。

  朝官们也是各有派系的。

  就好比朝中就有不少人拥护李恪这个皇子,想力何李恪这个根正苗红的皇子成为大唐皇帝。

  同样,也有好多朝官推崇李治。

  当然,还有各皇子的拥护者。

  总之。

  不管是这些朝官也好,还是其他官吏也罢,他们最终的目的,就是得到一个从龙之功,以此功好把自己的身份地位提升。

  只有如此,他们才有出头之日。

  可就目前的情况而言,李治的太子之位看似很稳,但谁都知道,李世民心中看中的太子,乃是眼前的这个三子李恪。

  而就是因为如此。

  赵国公长孙无忌,那可是发动了不少人,时时刻刻都在防着李恪,防着那些拥护李恪的官员们。

  利嘛。

  仅一个利字,就知道,不管是谁上位,赵国公长孙无忌都不希望对他长孙家有害处。

  而不管是李承乾也好,还是李泰也罢,更或者李治。

  就他们三人,不管是谁坐上这个皇位,他长孙无忌都是他们的亲舅舅。

  反观李恪他们如果上了位。

  他长孙无忌表面上是他们的舅舅,可谁都知道,他长孙无忌与李恪等非嫡系皇子们,可真没有半毛钱关系。

  更何况。

  长孙无忌历来就对前朝有着颇多的怨言,而且时不时的说前朝如何如何。

  为此。

  长孙无忌为了他长孙家,可谓是用尽一切办法,排出万难,就是想要保住他那外甥成为未来的皇帝。

  只有如此这般,他长孙家才会继续坐大下去,而不会因为他人成为皇帝之后,清算他长孙家。

  即便是他赵国公权势如此,可依然还是有人攻讦他长孙无忌。

  不过好在李世民相信他长孙无忌,各种各样的攻讦,也都不了了之。

  但长孙无忌却是明明白白,清清楚楚。

  如果太子之位一旦换了,又一旦李世民倒下了,他长孙家必当成为众矢之的,会被诸朝官大臣们攻讦,然后分崩离析。

  故,他长孙无忌如此力推李治这个并没有什么才能,且无多少能力的皇子坐上太子之位,足以说明,他在害怕,他在担心了。

  所以,也正因为李恪的一个建议被李世民准许了之后,长孙无忌第一个站出来反对。

  从这里头就可以看出来,长孙无忌这是在担心害怕李世民会重新看中吴王李恪,甚至还会再次提出易储一事。

  为此,只要是李恪的任何建议,或者任何想法,长孙无忌都会站出来否定,不管对还是错,只要是李恪,那就一个字,否。

  而此时的李恪,心情却是格外的舒畅。

  自己的建议得到了自己父亲的准许,即便长孙无忌跳将出来否定,可李恪依然还是能从自己父亲脸上看到欣赏他的目光。

  众大臣们的附议,坐在宝座上的李世民看得很透彻,也知道这些大臣们的意思。

  随即,今日之朝议一直坐着的李世民,突然起了身,缓缓走了下来,巡望了一眼众朝官们之后,深吸了一口气道:“朝议就该有朝议的样子。如果每日的朝议都如今日这般,你攻我伐的,那国事要不要议了,民事要不要提了。我大唐从建国至今,已有二十余载。在这二十余载当中,有八千余日的朝议。而自朕登基以来,近二十年内,也有五六千余日的朝议。在这些朝议之日里,朕就从未见到过有几日安定过,每次的朝议,都处在攻伐之中。试问,这样的朝议,是不是该改一改了!是不是该变一变了!”

  ‘轰’

  李世民这一席话,顿时让整个朝堂像是炸了锅似的。

  仅仅因为李恪说要对朝议章程立法,李世民就如此推崇。

  众朝官们突然意识到,李世民如此这般的说,有可能被他们的攻讦已经到了一个厌恶的地步了。

  为何。

  因为李世民的话中,却是连多少时日都说了出来。

  众朝官们有些面面相觑了。

  而长孙无忌此刻也是心有所慌,感觉李世民这是非常肯定李恪的建议,这让他开始有些不知道该如何了。

  正当他欲出言时,李世民却是看了他一眼后继续说道:“朝议改革,朕早在几年前就已有此想法。而今,李恪此建议,也正中朕之所想。像今日这样的你攻我伐,无凭无据的攻伐,也是时候到头了。朕不希望在以后的朝议之日里,每日里听你们攻讦这个,攻讦那个的,更是不希望捕风捉影,闻风奏事。任何诸事,都得要有真凭实据。攻讦很简单,但如果冤枉了他人,如依我大唐律法,你们是不是也得反坐?”

  随着李世民这一席话又落下之后。

  顿时,又是轰的一声炸了锅了。

  从李世民的话中,众朝官们已是听出了李世民这是打定主意要对朝议进行改革了。

  而原本想欲持反对意见的长孙无忌,见李世民看他那一眼之后,顿时歇了心,闭了嘴了。

  且又再听李世民之言后,他更是不能再多言了。br>
  即便他有多么的想反对这个建议,又有多么的想否定李恪的提议,可李世民却是说这个想法,早在数年前就已是有了。

  此刻的他,哪里还好站出来反对。

  他真要是反对,那就是反对李世民了。

  除了他长孙无忌之外,可以说众朝官们也如此,均是不好反对李世民。

  毕竟。

  李世民虽说好说话,但李世民却是从未像今日这般,说这么多的话。

  以往的李世民,要么是听取意见,要么就是偶尔肯定或否定,极少有像今日这般,发表一大通的言论。

  虽说众朝官们听完李世民的一席话后,不好反对李世民所提之事,心有不甘。

  可依然还是有个别朝官站出来持反对意见的。

  这不。

  此刻正好就有一位御史跳将出来,“臣有话要说。”

  “郑爱卿有何话要说。”李世民见有人跳将出来,冷冷的看了一眼之后,走回宝座坐下后道。

  那郑姓官员拱了拱手回道:“回圣上。如依圣上所言,那我等御史言官,从今往后就没有朝议的资格了。刚才圣上言,任何事情都要有真凭实据,可我大唐官吏本就稀少,如臣闻某一事之后,难道还要派人去核查,再到朝议来辨证吗?为此,臣对圣上所持之朝议改革,甚是不理解,也无法理解。”

  “郑爱卿到是说到了实质的地方。朕所想来,御史台也好,还是其他诸部也罢,如闻事之后,必当查证才可上奏,或朝议时提出。而如御史台无人驱驶,就发到其他诸部核查。当然,这也只是朕的一个设想。但此设想,应该可行。待今日朝议结束后,此事可以好好商榷一下。”李世民看着那位郑姓官员说道。

  那郑姓官员听后,心中依然有些不甘。

  李世民这么说,这不是明摆着要把御史台的职能给剥离了嘛。

  甚至,从今往后,这御史台将成为附属部门了。

  郑姓官员欲再发话,但却是在此时,一直不曾多言的魏征却是站了出来,轻轻的碰触了他一下,向着李世民拱了拱手道:“圣上,臣坚持维护圣上之决议,我御史台坚决拥护圣上之决议。”

  魏征站出来,就足以代表整个御史台了。

  别看魏征乃是宰相侍中,但人家身上还挂着这御史台的御史大夫,管着整个御史台呢。

  虽说。

  他魏征对于李恪所提之建议,李世民所肯定的这个建议有想法,但魏征却是知道,一旦李世民决定要改革的事情,基本是不好拦的。

  如真想拦,那只能在非朝议之时,私底下提出他们的想法。

  一是不落了李世民的面子,二也是为了不把此事闹得人尽皆知,说他们这些朝官们反对皇帝这样的风声传至民间。

  李世民见魏征站出来说话,轻轻的点了点头。

  关于朝议改革之事议到此,可以说也算是告一段落了。

  不远处的李恪,心中有些激动,更是觉得自己的提议肯定能给朝廷带去一定的变化。

  正待李恪欲再站出来时,王礼突然回了宫,到了太极殿之外,并且以急快的脚步冲进殿中而来。

  宝座上的李世民见王礼如此急状的奔进大殿来,心中已是猜到,怕是自己昨日下的旨意,已有了结果了。

  王礼急步来到李世民的跟前,附耳轻声说道:“圣上,奴婢已查到了,人也抓到了。”

  “抓了多少!”李世民看向王礼问道。

  王礼说话的声音很小,但李世民的问话声却是很大。

  而朝堂之内,众朝官所有人见王礼突然而至,就已是知道有事情,众朝官们更是闭了嘴,竖起了双耳想听听王礼会说什么呢。

  所以。

  王礼的附耳声虽小,但依然传到了众朝官们的耳中去了。

  王礼见众朝官们竖起了耳朵听,又见李世民问话声大,只得稍稍回正了身子,声音略大的继续回道:“今奴婢以及众禁军的努力排查,隐于归义坊的那些歹人并不多,仅有三十余人。”

  “那为何昨夜未抓住,难道他们另有藏身之处?”李世民问道。

  王礼有些尴尬了,只得如实禀道:“回圣上,奴婢差点犯了错。原本,奴婢以为那些歹人去了归义坊之后,定会居于那些普通的宅院之内,奴婢昨夜清查之后,却是并未发现他们的踪迹。为此,奴婢斗胆,下令彻查归义坊中所有的大户人家,以及官吏府邸。好在奴婢不负圣恩,那三十余人正被那尚书都事冯居藏匿在其府上。”

  “冯居!!!他在何处!”李世民听完王礼的话后,顿时怒火升起。

  一个官员的府上藏匿数十余歹人,这哪里是李世民能忍得的。

  而且。

  这位官员,还是尚书都事。

  尚书都事是何职?

  一听其名,就知道乃是尚书省的属官了。

  不过,这个尚书都事品级并不大,仅仅只是从七品上而已,但其权力却也不小,处理尚书省日常事务的官员,掌文书收发,稽察缺失,监印给纸笔等事,属尚书省监督各部诸司的左右丞的佐官。

  一个有着不小权力的官员,在这个时候藏匿歹人,这不得不让李世民怒火升起。

  王礼回道:“冯居已被奴婢拿下,同时,奴婢发现他府上藏有数百兵器。”

  “大胆,一个小小的都事,尽敢如此明目张胆的藏匿歹人,还私藏如此众多的兵器,他冯居这是要反我大唐不成嘛!传旨,把冯居带进宫来,朕到是想要好好问一问他,朕是不是已经失德到让他欲要谋反了!”李世民真火了。

  在这样的朝议之时,说有人要谋他的反,足以可见李世民此刻听到这样的消息后,不怒火中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