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色古香的范府书房。

  小德子愁眉苦脸的沉思着关于如何切断贸易线这件事。

  ……

  先发再改,明天回家过节,会多更点,感谢理解

  ……

  1644年,清军南下,长驱直入,攻占北京,建立大清王朝,明朝政权顷刻土崩瓦解。

  殊不知,在满清灭亡明朝的过程中,晋商在无形之中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明朝初期,边境还未稳固,蒙古势力对明朝北方的侵扰时有发生。

  为防蒙古人卷土重来,明王朝把国防重点放在了北部边疆,在北方驻扎了大批主力军队。

  但是,随之困难也摆在了眼前,那就是:大量的军用物资筹备问题。

  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朝廷想出一个妙招,用“盐引”来吸引商人。

  至于“盐引”,就是政府在盐业制度管理下,发给商人的买卖食盐的“许可凭证”。

  朝廷用“盐引”来鼓励商人把大量的粮草等物资运送到边境,作为回报,再换给他们“盐引”。

  当时的晋商,凭借着自己在北部的地理优势,抓住了这个难得的契机。

  他们将山东、河南、江南等盛产粮食地区的粮食运送到北部边境,换得“盐引”,再返回到江淮、江东、四川等产盐地区,用“盐引”购进食盐,再拿到不同的地方去销售获利。

  过程虽然曲折艰辛,但是,山西商人有着坚韧不拔的毅力。

  他们克服了重重困难,辗转全国各地,历尽千辛万苦,最终,赚得盆满钵满,积累了大量财富,形成了名声显赫的“晋商邦”,自此,也迎来了晋商发展的兴盛期。

  由于明清时代中国国防的压力主要是在北边北方游牧民族一直是中原王朝的心腹大患,所以国家在北部布置了大量的军队。

  而晋商有天然的地缘优势,在明朝的时候,晋商做的就是官府的垄断买卖,为各边镇的军队提供物资,可谓是稳赚不赔。

  再加上这些晋商利用自己皇商的身份和特殊的地缘优势在边境贸易中获取了巨额的利益,所以在当时非常的富有。

  明朝后期,东北大地上崛起了一个叱咤风云的努尔哈赤,他迅速统一东北各部,建立后金政权,然后,又滋长了入主中原的野心。想夺取大明江山,谈何容易,最起码,你要拥有足够强大的军事力量。

  这让努尔哈赤犯了难,多年征战,国库亏空,若要扩军备战,大量的军费开支又将从何而来?

  对此,都察院参政祖可法、张存仁曾建言:“山东乃粮运之道,山西乃商贾之途,急宜招抚,若二省兵民归我版图,则财赋有出,国用不匮矣。”

  于是,努尔哈赤把目光盯上了来往于中原和后金之间进行贸易的山西商人,他用高额的利,息来吸引晋商的巨额资金。

  从狭隘的方面来说,商人的本质就是经商、赚钱,说不好听些,就是唯利是图。

  首先,兼顾的是利益,然后,才是责任,既然,你努尔哈赤给了我丰厚的利润,我为啥有钱不赚,至于江山社稷我也顾不了那么多。

  于是,这些财富雄厚的晋商们很快选择了与努尔哈赤的合作,借给了努尔哈赤巨额的钱款。

  努尔哈赤去世后,儿子皇太极继承汗位,改族名为“满洲”,改国号为“大清”。皇太极为山西商人艰苦创业的拼搏精神所折服,更垂涎于他们巨额的财富,继续用高额的利息来吸引他们。

  并且,承诺将来会给他们丰厚的回报,以此加深了与山西商人的密切联系。皇太极心里清楚,山西商人在中原的势力不可小觑,和山西商人合作,是最明智的选择。

  于是,皇太极给山西商人提供便利条件,实行优惠政策,力挺他们经商,同时,也利用他们来为自己储备了大量的军用物资。

  甚至,还把他们中的一些人发展成为自己的势力,与明王朝为敌,随时监视明王朝的动向,替满清传递情报。在晋商无形的帮助下,满清的军队逐渐发展壮大,装备精良,粮草富足,入主中原势在必行。

  终于,在明崇祯皇帝时,清军挥师南下,建立了统治全国的大清政权。

  甚至,到了康熙中期,清政府在平定准噶尔部封建主骚乱期间,曾组织一部分汉族商人进行随军贸易。

  他们跟随清军,深入到蒙古草原各地,贩运军粮、军马等军需品,同时与蒙人做生意。

  这些“旅蒙商”绝大多数是清廷命名为“皇商”的山西商人,还有一部分是直隶(河北)等地的汉族商贾,为清军的军事行动保证了后勤之需。

  当然,清政府也给予了这些商人独占其利的经商特权,使他们大获其利。清政府与商人这种非常形式的结托关系,自然对清政府的政治和经济政策的制定有着相当影响。

  晋商之中的辉煌人物层出不穷,其中,涌现出了著名的八大家:王登库、靳良玉、范永斗、王大宇、梁嘉宾、田生兰、翟堂、黄云发。

  他们可谓是盛极一时的大富豪,这八大晋商曾得到雍正皇帝的接见,被封为“内务府黄商”。清朝为了回报这些为大清做出极大贡献的晋商,赋予了他们独享北部边境贸易的权力,继续着他们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

  满清灭亡明朝,晋商功不可没,正是晋商雄厚的财力,造就了满清悍勇无比的军队,可以说,没有晋商,就没有大清的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