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啦小说网>历史军事>大明工业霸主>第152章 庙堂风起
  晴空之下的皇极门,热闹极了,身穿各色官袍的朝臣,依着自身品阶按序而站,在朝班中左右小声交谈。

  “这次陛下召开朝议,定是为平叛事,我等可要好好说说,不能叫为我大明尽忠的臣子寒心啊。”

  “没错,我大明有本事的人,又岂止只有那几位,洪承畴便是百年难遇的奇才……”

  此时对参加朝议的不少大臣而言,他们并不清楚,山东巡抚袁可立状告之事,依旧沉浸在他们想要的氛围之中。

  负责守卫事的田尔耕、许显纯,站在皇极门处,扫视着各处值守的上直亲卫军,并未理会那帮大臣。

  维持朝班秩序,有专门的御史负责,不在他们职权之内。

  只是田尔耕、许显纯的内心,却总觉得有些不对,天子到现在都没过来,且司礼监所传的旨意,直接叫上直亲卫军增加了两倍还多。

  “啪~”

  伴随着一道清脆的鞭声响起,本有些吵闹的朝班,立时就变得安静下来,而各处值守的上直亲卫军,一个个都精神抖擞的站着。

  “陛下至……”

  魏忠贤的声音响起,在这皇极门上下回荡,朝班中的一众大臣,手持朝笏,在见到御驾后,不少却露出错愕、惊疑的神情。

  身穿衮服的天启皇帝,在着蓝锦金丝蟒袍的赵志伟陪同下,出现在众人的面前,叫人惊奇的是,随驾的宦官队伍中,两名年轻的宦官,搬着一把椅子,在一众朝臣的注视下,竟放在了龙椅旁靠下处。

  神情冷然的天启皇帝,一甩袍袖,坐在象征皇权的龙椅上,扫视着眼前所聚群臣,赵志伟提起裙摆,在不少人震惊的注视下,竟直接坐了下来。

  随驾的魏忠贤、王体乾等人,则静静的站在一旁,一个个微微低首不言。

  赋闲在家的赵志伟,怎么会跟在天子身边?

  这赵志伟的胆子,未免也太大了些,竟敢堂而皇之的坐下。

  天子怎能这般啊。

  在皇极门这边的一众大臣,包括内阁的黄立极、崔呈秀等人,见到眼前这一幕后,露出惊骇的神情,不少心里都生出惊异,朝班里的科道言官御史,不少面露愤慨的走了出来。

  “赵卿,看看这架势,是要弹劾你啊。”坐在龙椅上的天启皇帝,瞧见一帮言官御史跑了出来,面露轻笑的说道:“看来这帮人,到现在还不知道,国朝究竟出了什么事情,洪承畴又干了什么。”

  “陛下所言极是。”赵志伟神情淡然道:“不过您闹这么一出,但凡是恪守大明礼制的,都是看不下去……”

  “朕就要这样做。”

  此时跑出来的言官御史,一个个情绪激昂的规谏、弹劾,那声音之大,叫天启皇帝眉头紧皱。

  “所谓的礼制,是给一般人做的,但朕要叫这帮迂腐之人知道,朕从不是什么好欺负的天子。”

  说着,天启皇帝猛然站起,冷厉的眼神,看着眼前这帮言官御史,面对天子这突兀的举止,站在朝班中的大臣,觉察到了异样。

  天子很生气。

  “把嘴都给朕闭上!!”

  天启皇帝冷喝道:“一个个的眼睛,都长在赵卿的身上是吧,除了这个,你们还会干些什么。

  魏忠贤,把司礼监所收,这帮有眼无珠的大臣,呈递的奏疏,全都给朕拿来!!”

  “……”

  面对天子的怒喝,站在朝班前的言官御史,还有一众大臣,一个个都露出惊愕的神情,他们不知道究竟怎么了。

  “来,看看这都察院的左都御史,呈递上的奏疏,歌颂洪承畴的话,看得都叫朕觉得头皮发麻啊,就好像我大明离开了洪承畴,就要亡了一般。”

  “还有这户部尚书,好啊,写的真是太好了啊,你有写这溜须拍马之言的功夫,能想想怎么多给国库征些银子吗?”

  “啧啧…这吏部尚书的文采,朕还真没有想到,竟然能到这种程度,真真是……”

  魏忠贤捧着一摞奏疏,躬身立在天启皇帝身旁,而强压怒意的天启皇帝,则一封封的看着,又一封封的丢到地上。

  面对天启皇帝这样的举动,不少朝臣都瞪大了眼睛,不敢相信他们所看到的。

  黄立极面露震惊。

  崔呈秀神情凝重。

  刘鸿训双眸微张。

  熊廷弼若有所思。

  而朝班中的李夔龙、杨鹤、周延儒、温体仁等一众大臣,露出各异的神情,他们都不清楚,天子为何会这般。

  “赵卿…把洪承畴和袁可立的奏疏,当着满朝文武的面,都念一遍吧。”一把甩掉魏忠贤所捧奏疏的天启皇帝,转过身来,对赵志伟说道:“叫他们一个个都好好听听,这洪承畴的奏捷,袁可立的状告疏,看看究竟谁讲的才是真话吧。”

  “臣领旨!”

  听清楚天启皇帝所讲后,不少机敏的朝臣,发现到了不对,造成天子这般愤怒的原因,出在了袁可立上呈的状告疏。

  可是洪承畴明明取得了大胜,究竟是怎样的状告疏,叫天子这般愤怒呢?

  难不成洪承畴拥兵自重了?

  这不可能啊!

  在阵阵质疑之下,赵志伟接过王体乾所递奏疏,先是念着洪承畴的奏捷,后是念着袁可立的状告疏。

  熊廷弼剑眉倒张,下意识向前走了两步,眉宇间生出惊色,他没有想到袁可立所呈状告疏,全都是关于洪承畴的。

  黄立极、刘鸿训、崔呈秀、周延儒、陈奇瑜等不少内阁、都察院、六部的大臣,通过先后听到的奏疏内容,敏锐的觉察到了不对劲。

  若袁可立八百里加急呈递的状告疏,都是真的,那岂不是说被朝野间追捧的洪承畴,先前所呈递的奏疏,就是他一人编撰的?

  那些懂军务的大臣,明显觉察到洪承畴所呈奏疏上的漏洞,若没有袁可立的状告疏,还真不易觉察出来这些。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当一个谎言形成,就需用无数个谎言来圆,但是纸终究是包不住火的,可对力挺洪承畴的那帮大臣而言,他们却愤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