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啦小说网>历史军事>大明工业霸主>第206章 得民心,得天下(1)
  辽东在过去的发展中,除掉不少的家贼硕鼠,解决了尾大不掉的将门势力,将过去很多人以为的苦寒贫瘠的辽东,一步步改变过来。

  在辽东铆足劲儿发展的前中期,其实守旧派出身的大明官吏,是不愿来辽东任职的,纵使有强军坐镇边陲,依旧是这种情况。

  不过这也给赵志伟创造了机遇。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从天津直隶州那边,大批优秀的基层吏员,被遣派到辽东,凭借自身能力,得到相应的晋升。

  同时赵志伟出任天津知州期间,在天津搭建的官府体制,被完美复刻到辽东治下各地,以培养更多的人才。

  这也是为何赵志伟被天启皇帝调任京城,每开设一个新摊子,对应一揽子事宜,就能随时补充相应人手,力求该项事宜能稳步向前。

  “赵参政,您这来广宁任职,不忙着所管税改之事,怎想着来我辽东官学驻地了?”茅元仪面露警觉,看着赵兴斌说道。

  “首先我要强调一点,在辽东官学的这些学子,你一个都别想要走,他们是要考取功名的,是要进军会试和殿试的。

  在我辽东治下的各府县,开设起的工业学堂,所培养出的那些学子,足够你们驱使了,你可不能提前截胡。

  这是对我辽东学政的不负责任!更是对这些优秀学子的不负责任!”

  “呵呵~”

  赵兴斌闻言笑道:“瞧茅提学这话说的,本官麾下就算再怎么缺人,也断不会拔掉这些学子的前程啊。

  今天本官过来,是有一事想请茅提学帮忙,此事关系到我辽东税改,能否稳定向前推进下去。”

  说到这里,赵兴斌的神情,变得格外严肃,这叫茅元仪心里生疑,目前辽东推动税改之事,跟辽东学政这块,似乎牵扯不到一起吧?

  “茅提学…虽说我辽东治下的各府县,开设的各级工业学堂,属私学范畴。”赵兴斌撩了撩袍袖,开口说道。

  “但出于具体管理和发展,其统归到辽东学政名下,目的是叫辽东治下的适龄孩童,全都进工业学堂进修。

  纵使多年培养下来,多数并不适合参加科举,但是每年通过县试、府试,取得生员资格的也不少。

  这也是我辽东治下吏员队伍,主要的人才队伍,通过三到五年的基层磨练,凭借自身才能,一步步的向上晋升。”

  像辽东、北直隶等地,所构建起的吏员队伍,多数都是具有生员资格,但对后续科举无望,故而投身到这一行业中。

  或许他们步入仕途的方式,是最受所谓主流诟病的一种方式,但是通过相当长时间的基层磨练,所晋升上来的吏员,出任县一级主官,或府一级、省一级辅官,那绝对是没有任何问题的。看書溂

  仅仅是在这辽东治下,在过去这么多年间,有不少原先吏员出任的良才,通过自身的努力,还有在任期所做良政,被擢升为同知、知府等地方要职。

  赵兴斌接着说道:“目前据本官所知,在我辽东治下入学的适龄学童,合计有九百多万众吧。

  他们分散在我辽东治下的各府县。

  刨去那些同血缘的亲兄弟,这对应的至少是三百多万户家庭,若是能叫这些学童,真正弄清楚什么是摊丁入亩,什么是官绅一体纳粮,一体当差。

  让他们用通俗易懂的话,讲给他们的父母,讲给他们的父辈和祖辈,茅提学,你觉得那些底层百姓,会愿意配合地方官府,来推动这些税改良策吗?”

  “……”

  茅元仪瞪大眼睛,难以置信的瞅着赵兴斌,他万没有想到会有这样新奇的方法,来解决辽东税改之事,当前所面临的难题。

  “彩!”

  细细思索一番后,茅元仪难掩激动的拍手叫好道:“赵参政,真是没有想到,你竟能想出这样的法子。

  在我们辽东督师府这边,所推动的一众税改中,唯独这摊丁入亩,还有官绅一体纳粮,一体当差,所面临的难题最多。

  毕竟牵扯到众多的百姓,他们出部分是辽东本地的,剩下的多数是山陕、山东等地迁移的难民。

  所以在他们的内心深处,很惧怕某些政策性的调整,甚至会有不少别有用心之辈,以此来迷惑他们。”

  “茅提学说的没错。”br>
  赵兴斌点头说道:“辽东表面繁荣的隐藏面,其实是藏着不少隐患的,我们对待这些隐患,绝不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辽东推动税改的主要目的,就是拉低贫富差距,给底层百姓减轻负担,叫那些有权有势的群体,多缴纳相应的赋税。

  现在辽东所闹出的众多事宜,其实都是那些起来的特权派,不想叫自身利益,蒙受到任何损失,才暗地里推动的。

  这是本官所编的摊丁入亩纲要,还有官绅一体纳粮、一体当差的摘要,希望你们辽东学政这边,能以最快的速度将这些文书,送达各府县治下的工业学堂。具体该怎么做,该怎么教,本官都详细的写了下来。”

  “放心,本官即刻解决此事。”

  茅元仪接过眼前的文书,点头道:“能为我辽东贯彻税改之事,辽东学政这边,是义不容辞的。

  那帮别有用心的家伙,用骗人的方式,去蛊惑底层的百姓,先入为主的认为,摊丁入亩和官绅一体纳粮、一体当差,是为了让他们多缴纳赋税,从而对抗地方官府。

  那这些该死的家伙,迟早是要为他们的行为,付出相应的代价!”

  总的来说大明治下的文盲群体,依旧是极为庞大的存在,与其去将宝贵的教育资源,多数浪费到成年的群体中,倒不如先倾斜到未及冠的孩童和少年群体上。

  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这是考验一个民族,是否具备强势崛起的根本。

  很多时候往往难办棘手的问题,通过孩童和少年群体,就能达到出其不意攻其无备的效果,这恐怕是某些特权派所从没有想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