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啦小说网>历史军事>大明工业霸主>第131章 国考和科举(2)
  “科举制诞生之初,是为遏制世家之势,给寒门和底层,创造晋升通道,为国朝遴选治国人才。”

  赵志伟剑眉倒张,开口道:“科举制由弱到盛,经历了漫长的时间,这直接导致垄断性质的门阀世家被瓦解,以皇权为主的统治体系,得到了相应的提升。

  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却也衍生出以士绅为首的新特权群体,他们的数量较为庞大,掌握着不少的生产资料,名下控制着诸多的佃户。

  与士大夫共治天下,此言兴盛于宋朝,此后就成为默认的主流思想,即便大明没讲过这样的话,但就事实而言,却也是这样做的。

  任何一项制度,若不能被国朝绝对掌控着,并赋予相应的监察和惩戒,那必然会慢慢朝着某一群体倾斜靠拢。”

  天启皇帝微微点头,表示认可。

  的确是这样一种情况。

  虽说门阀世家被打破了,但数量更为庞大的士绅、大小地主等特权群体,却潜移默化间替代了前者。

  屠龙勇士终将变成恶龙。

  在工业新政竖起之前,大明的晋升渠道,就是被这些特权群体给牢牢把持着,对寒门也好,对底层也罢,根本就晋升无望了。

  当大明的主要官员,多出身于这些群体之下,那可不就会出现各种问题,抢夺权势,党同伐异,加剧治下土地兼并等等。

  “没有兴盛新学之前,我一直寻找不到,有效解决此事的办法和方式。”天启皇帝撩了撩袍袖,开口说道。

  “甚至在此之前的历代君王,包括大明之前的朝代,明知道这些问题和隐患,却都没能有效进行遏制和解决。

  但是直到新学开始兴盛,甚至看到你所构想的国考和科举,突然叫我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触,哈哈……”

  东暖阁内,回荡起天启皇帝爽朗的笑声。

  “宗藩和勋戚两大群体,国朝都能有效的做出相应的对策,以确保他们的势力,不会威胁到国朝的根脉所在。”

  赵志伟淡笑道:“三座大山都移走两座了,剩下的这一座,只要能移走的话,那大明内部构架,就会趋于稳定。

  既然从外部打不破,那就顺势加入进来嘛,从内部去瓦解它,粉碎它!

  固然说士绅、大小地主等特权群体,看似是较为庞大的存在,但是跟整个大明相比,却又是一小撮的存在。

  这人世间啊,啥事,都离不开一个物以稀为贵。

  倘若在我大明的治下,拥有超过三成,甚至四成,乃至五成的童生群体,生员群体,举人群体,那他们赋予的特权,岂不就渐渐被分化,被瓦解掉了?看書溂

  当童生,生员,举人这些称号,不再跟考取官职直接挂钩,而是变成学凭认证,那局势会变得怎样?

  与此同时,国朝逐步扩大国考范畴,从生员群体中遴选人才,只需三到五年的时间,就能瓦解所谓的最后一波特权群体。”

  “妙啊!”

  天启皇帝抚掌大笑道:“赵卿啊赵卿,这阳谋算是叫你玩明白了,将科举的时限,从先前的三年一届,变成每年一届。

  与此同时,在大明治下兴建更多的新学,筹建更多的官学,叫底层百姓的子弟,都进入到学堂进修。

  将科举制中遴选人才,选为官吏的特殊属性,从中抽离出来,那整个性质就变得不一样了。”

  国考就是国考。

  科举就是科举。

  前者代表着大明遴选优秀人才,补充到官员队伍的一种制度。

  候着代表着大明培养优秀人才,补充到各个领域的一众制度。

  两条腿一起走的话,能叫大明走的更稳,也无形中破除了所谓特权群体,所牢牢掌握着着的话语权了。

  “相比较于科举的推行,只需叫教育部主抓起来即可。”

  赵志伟伸手道:“日后在大明治下各地,必须要筹建起一定规模和体量的官学,以此完善科举制度。

  所要进修的相应学科,不能局限于四书五经等典籍,也要积极开辟出更多的学科,叫整个大明的教育体系,能变得更为完善起来。

  毕竟这样一来的话,对各个领域的人才需求,都能起到一个兜底的趋势,确保大明各个领域的建设,能每年都有相应的人才供应。”

  对幅员辽阔的大明,针对人才的培养,绝不能狭隘的局限于给官场输送人才,在其他的各个领域,都必须要抓紧培养。

  当童生、生员、举人这些称号,不再局限于进阶官场的存在,而更像是大明官方,对自身学识的一种认证,那整个局面就扭转了。

  所谓士绅、大小地主等特权群体,出身考取上功名的读书人,所引以为傲的骄傲,就无形中被击破了。

  想要成为大明的官员,除了要考取这些学凭认证外,还要参加大明所组织的国考,且在这些国考之下,还会细化出相应的学科。

  毕竟工业经济下的大明,对待人才的要求和门槛,都相对应的提升很多,不可能叫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进入到大明官场去的。

  比如铁路局,公路局,乃至河道衙门,税务衙署等有司,要是没相应的水准,别说是做好事情了,能不能待得住,都是不好说的事情。

  “这个事情要快办,要急办。”

  天启皇帝正色道:“若是有必要的话,可先行召开一次国考,叫大明北疆治下,那庞大的吏员队伍,都参与进来。

  虽说在他们的中间,有不少的人,都凭借自身本事,迈入到大明官场中。

  但是还有很多的人,没有迈进来,然他们却的确有本事。

  这件事情要好好的谋划一番才行。

  如果说这件事情,能够做好的话,那之后前去南疆平叛,被罢黜掉再多的官吏,我们也无需担心,秩序长时间不能恢复安定了。”

  跟赵志伟的这番交流,算是叫天启皇帝打开了眼界,先前平静的内心,可谓是变得愈发激亢起来。br>
  最后一座大山被干掉了,大明的人才培养制度愈发完善,甚至大明官场的人才增补,也得到了相应的改善。

  天启皇帝又怎么可能会不高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