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啦小说网>历史军事>我,朱柏,大明第一卷王>第58章 微臣要举报李善长等人
  距离考试结束还有半个时辰左右。

  朱柏与朱标不禁感慨惋惜。

  如此一个忠孝仁义的才子,可能就这么完了。

  时也命也!

  几人转身离去。

  与此同时。

  李进突然一甩脑袋,终于回过神来。

  扫了一眼试卷,拿起毛笔开始奋笔疾书。

  刷刷刷,下笔如有神助,答题一气呵成,基本没有停留。

  半个时辰不到,他终于停笔。

  而后也不待检查,率先交卷。

  最晚动笔,反而成了整场考试中第一个交卷的人。

  如果不是乱答,还真算是个稀奇事。

  巡考的李善长几人,见到李进径直离开考场暗暗摇头,心境不稳也是难以成才的。

  设置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考试中,也是为了检验学生抗压能力。

  需要他们在极短的时间内,挥笔成文,其中难度系数还是很大的。

  朱标也不禁怀疑李进可能回过神后,见时间来不及直接选择了放弃。

  难道他真的交白卷?

  他这样做对得起自己和十二弟的一片苦心?

  朱柏的想法和朱标差不多。

  “大哥,要不我们去询问一下此次恩科的主考官宋师。

  我们只询问李进是否交白卷,应该无关紧要吧?”

  “嗯,只问是否交白卷,倒不会让宋师为难,我们就问上一问。”

  言罢,三人径直寻到宋濂。

  得知三人来意,宋濂没有迟疑,飞快的翻阅了一下手头的试卷。

  不解道:“该考生试卷题目全部完全,并未交白卷。

  太子殿下,不知这考生有何问题?莫非他作弊了?”

  朱标摇摇头,笑道:

  “没有,没有,只是这名考生,进入考场一大半的时间都在发呆,又提前交卷。

  我们担心他交白卷,故有此一问。”

  告别了宋濂。

  三人都从对方眼中看出了惊奇。

  朱柏不由感叹要是他答的很好,说明此人处变不惊,才思非凡。

  先前的发呆或许就是在打腹稿,而后一气呵成答完所有题目。

  若是如此,这样的人才可要争取将他拉拢过来,好好培养到时候绝对可以造福万民。

  若是应付了事,那这样的人不要也罢。

  ……

  在多方的努力之下。

  此次科举顺利结束。

  所有考卷被糊上了姓名,籍贯等信息,只留下了座次。

  翰林院的一众阅卷官,在宋濂的带领下开始紧锣密鼓的阅卷。

  三百多份试卷,需要认认真真审阅,挑出三十六份。

  宋濂一把年纪,先后被朱元璋委以重任,深感皇恩浩荡,再三叮嘱负责阅卷的阅卷官们:

  “诸位务必要优中选优,慎之又慎,不可懈怠。”

  ……

  科举结束。

  林凡第一时间对朱柏和陈怀义表示了感谢。

  朱柏拍拍他的肩膀,也没有问他考的如何,只让他回去好好陪妻儿。

  在先前那段冲刺的时间里,林凡已经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

  在对的时间里,林凡一直在做对他来说最对的事,这已经足够了。

  现在是时候让他放松放松,不然神经一直紧绷着,对他的身体健康反而不利。

  ……

  经过阅卷官们的共同努力,很快结果就出来了。

  拿到宋濂等人递上来的中榜名单,朱元璋没有考虑太多。

  正待他要下旨钦点本次恩科的三十六名进士,杨宪突然脚步匆匆的赶来:

  “皇上!本次恩科选出的的三十六名进士,有问题。”

  “有问题?”

  朱元璋不解的望着杨宪,声音一沉:“有何问题,速速说来。”

  面对朱元璋的威压,杨宪顿感压力山大,躬身道:

  “皇上,微臣要举报李善长等人,不仅包庇罪犯马三刀之侄李进。

  还纵容他藐视皇上定下的考生,皆要从马三刀头颅上踩踏而过的旨令,更是将其列入进士名单中。

  微臣建议取消李进的功名,严加查处,还举子们一个公道。”

  李善长脸色变得凝重,眼中闪过一丝怨恨。

  他正欲开口辩解,宋濂却急忙反驳道:

  “皇上,此事万万不可。”

  朱元璋听说进士中有马三刀的侄儿,板着脸冲宋濂问道:“为何不可?”

  宋濂躬身解释道:

  “臣等阅卷时都将考生的姓名,籍贯遮住,只留座号,足以保证阅卷过程公平公正。

  所有阅卷官均不知道自己手中拿到的试卷,出自哪个考生人之手,全依试卷优劣,考生见识高下做出判断。

  李进能够入仕,是因为他文章超群,才华出众,科举面对全天下考生与考生是谁的侄儿毫无关系。

  若是因此将李进除名,才是真的不公平……”

  宋濂据理力争的同时。

  朱标也出列,恭敬的解释道:

  “父皇李进入试之事,是儿臣准许的。

  十二弟曾言李进未从马三刀头颅之上踩过,只因他处在两难之中。

  所有考生都可以从马三刀的头颅上踏过,唯独李进不能,因为马三刀是他表叔。

  在他年幼时,曾助他为学,时常接济他们的家庭,有大恩于他。

  如果李进为了自己科举之路,而从先人的坟上践踏而过,那他还是人吗?

  忠孝节义何在?

  人伦纲常何在?

  儿臣觉得十二弟说的在理,便擅自做主让李进参加考试,父皇若要责罚就请责罚儿臣吧!”

  听完朱标的解释,朱元璋表情缓和了不少。

  他素知朱标为人宽厚,深受孔孟思想熏陶,允许李进参加考试也是常理之中。

  于是便对着众人道:“宣旨吧,就按名单上的来。”

  ……

  激动人心的时刻终于要到了。

  距离朝廷发榜的时间还有一段距离。

  可成百上千的人,早已站在张榜的地方急切又激动的盼望着。

  考生希望自己能够上榜,亲朋好友也希望他们能够榜上有名。

  等待的时间对他们来说,是如此的漫长与煎熬。

  人群中。

  议论之声,此起彼伏。

  “陈兄考前准备得十分充分,此番考定能取得好名次。”

  “哎,别提这个了。

  不说好名次,即使能够排得末位都是祖坟冒青烟。

  今年我估计又是在陪跑了。

  倒是林兄,一副成竹在胸的模样,想必是考得极好。”

  “哎呀!哪里,哪里!承陈兄吉言啦!”

  ……

  “哟,这不是郑老哥嘛,今年又参加科举了,事不过三,这次一定能上!”

  “嗨,你们怕不是不知道郑老哥,今年又纳了一房如花小妾,哪还有看书的时间?

  不说我说你啊郑老哥,要节制点,男儿志在天下而不是志在裤裆啊……”

  郑老哥仿佛已经免疫了这些损友的调笑,乐呵呵道: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考不考得上都不能亏待自己不是……”

  谈话内容五花八门,不过大多数都是与此次科举挂钩。

  一个个也不知道是真的考不好,还是假的考不好,反正几乎每个人都说自己考不好。

  当然很多人也只是随耳一听,在最终结果没出来之前,一切都是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