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俱觉得自己的名字起的真好,他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悲剧。

  本来路上好端端走着被骑兵突袭就已经够倒霉了,结果返回的路上又被人伏击。

  那个伏击的人还特别阴险,专门等他们前面的大军走过,直到士卒和亲眷混杂的地方才发动袭击。看書溂

  身处后方的徐和一开始试图像之前那样,让步卒包围骑兵,困死骑兵。

  但是无奈后方的老弱妇孺被凶悍的骑兵吓到,纷纷发出尖叫,互相拥挤踩踏,场面混乱不堪。

  听到亲人惊慌失措的尖叫,本就士气低落,又因一直赶路而疲惫不堪的士卒们彻底崩溃了。

  骚乱很快从后方蔓延到前方,且呈现出一种势不可挡的态势。

  司马俱见状一边心里骂娘,一边断尾求生,带着亲卫和还没有完全失去控制的残部赶紧逃离。

  如今离重合县不远了,只要能逃到重合县里,那就可以依据县城的城墙进行防守。

  前军和大部分中军不知内情,看到所有人都在往前跑就也跟着跑了。

  鲜于辅懵了。

  他收到徐荣快马传递过来的消息后就蹲守在重合县外十余里的地方,打算学徐荣搞突袭。

  选择中部突袭也是想利用后面的黄巾家眷使黄巾军彻底溃乱,然后他再狠狠杀他一波,赚个大大的功劳。

  只是现在黄巾军确实溃乱了,但大部队怎么都跑了?!

  鲜于辅看着自己的“战利品”——一群老弱妇孺和一部分黄巾残部愣住了。

  他总不能杀这些老弱妇孺来换取战功吧。

  先不说杀妇孺不算战功,他鲜于辅也不是那等无耻之徒啊!

  一旁的简雍见鲜于辅似乎有些闷闷不乐,好奇地问:

  “此番伯瑾可谓是立了大功,为何郁郁不乐呢?”

  “黄巾军主力都跑了,只得了这些老弱妇孺,哪里还有什么大功呢?

  宪和莫要打趣我了。”

  简雍可算明白为什么刘安会让自己跟在鲜于辅身边了。

  原来这人有点一根筋,转不过弯。

  “伯瑾可还记得吾等此番突袭的目的?”

  “……进一步削弱黄巾军的实力,打压他们的士气,令其困居重合县,最后劝降。”

  将领在外,有太多需要临机决断的时候,所以刘安一开始就召集诸将开会,并表明了自己的终极目的。

  降服并吸纳这群黄巾军,令其在渤海、平原一带荒芜的田地屯田。

  所以要求这些将领尽可能保存这些黄巾军的有生力量。

  关于刘安想用这群黄巾军屯田的想法,几乎所有人都觉得这是一笔神来之笔。

  要知道现在诸侯割据局面初显,众人都知道以后少不了战事。

  既然要打仗,粮草的供给就至关重要。

  以现在幽州的产能来说,是远远不够的。

  这种情况下,大多数诸侯都会选择压迫世家,向世家要粮。

  历史上就连曹操一开始也是这么做的,曹操入主兖州后先是打黄巾、再是打袁术、黑山军、之后又打陶谦。

  打仗都是要粮草的呀,曹操连年发动战事,不够的部分除了袁绍支援一部分,剩下的肯定都是从地方世家那里压榨。

  193年打陶谦也是因为军粮耗尽被迫撤军,直到第二年才再征徐州。

  再征徐州时,曹操老家兖州就反了,边让的事只是一个导火索,内核还是曹操打压世家,从世家那里压榨资源让世家不满了。

  粮草只是其中一个方面。

  后来曹操意识到一直薅羊毛是不可行的,薅秃了羊会撅蹄子。

  所以196年,曹操在枣祇等人的建议下实施屯田制,自此奠定了霸业的地基。

  屯田就是超出时代半步的神来之举。

  可以同时解决黄巾军、流民如何安顿以及资源不足这两个问题,还能避免和世家起冲突。

  所以刘安手下的文臣武将都很赞同屯田的主意。

  简雍闻言一笑:

  “有了这群妇孺,何愁黄巾不降呢?”

  鲜于辅大喜,对呀,老婆孩子老娘都在自己手上,还怕那群黄巾军不降吗?

  简雍接着补充道:

  “不过若只是用其亲眷逼降还不够,吾等要让这些黄巾军真心投降,方才能够真正将这支黄巾军掌握在手里。”

  什么真降假降?鲜于辅似懂非懂,干脆当个甩手掌柜。

  “那此事就交给宪和吧。”

  “好。”

  如今程立、荀彧才干突出,后来居上,简雍虽然不嫉妒,但是也不想让自己成为吃干饭的存在。

  论劝降这种技术活,还得是他这个靠嘴皮子吃饭的纵横家来干!

  于是徐和及其手下亲信都被带到简雍面前。

  “在下幽州牧从事简雍,见过诸位将军。”

  徐和见过的士人大多对其横眉冷对,少有像简雍这般亲和的。

  不过徐和知道简雍如此亲和是因为想要劝降他,借此劝降他手下的将领以及司马俱。

  其实徐和是想降的,他本来也就只想要带着弟兄们来到幽州,最好占据一块地盘,过上割据一方不用东奔西走的舒坦日子。

  如今投降,虽然不能割据一方,但是也能过上富足安稳的日子。

  徐和挺满意的。

  只不过人要脸,树要皮,他徐和要是轻而易举的就投降,所有人包括他的旧部都会看不起他。

  至少得来个“三辞三让”吧。

  因此徐和冷笑一声:

  “简从事何必如此客气?若是来劝降的话就不必再提了。

  我徐和宁死不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