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说管亥到底做了十来年黄巾头领,不说都认全,但大部分中层将领他都是眼熟的。

  尤其李辕那小子,以前老跟在司马俱身边跑东跑西,鞍前马后的服侍,他一眼就认出来了。

  而司马俱不是早投了刘子和么?

  那这队士卒什么性质,管亥用脚趾头都想的出来。

  有水分啊。

  不过,管亥可没必要告诉高干。

  其实高干对他也不算太差,毕竟还要靠他稳住军队里那些黄巾旧部。

  但是他一想到当初黄巾起义时突然消失的那些士人,就如鲠在喉。

  他对这些出身大家的世家子弟一点好感都没有,尤其是袁绍。

  当初就是不想跟着司马俱他们一起去给袁绍当炮灰,他才留在青州。

  结果后来没想到自己却被袁绍的外甥带兵击破,而司马俱他们听说已经在冀州屯田务农,还当上了正经的官。

  早知道,他就跟着一起走了。

  而不是现在还得过去救袁绍。

  他上辈子是不是袁绍之父,怎么就是甩不脱这孽缘呢?

  愁人。

  高干纵然再着急行军,夜晚也是要歇息的,趁着夜色,和以前同乡的掩护,李辕成功摸到管亥的营帐。

  “管将军,许久未见,我是当初司马将军的部下李辕,当初还给您送过美人,您还记得我吗?”

  (叫将军是按以前在黄巾军中的叫法,套近乎,不是打错了。)

  司马俱虽然这人有点不靠谱,但是很爱分享,有啥好东西是真给自己兄弟们分。

  “好像记得,你不是跟着司马将军去了冀州吗?

  怎么来了这里?是受了刘使君的指令么?”

  管亥似笑非笑的看向李辕,意有所指地说道。

  但李辕目光半点没有闪躲,也不承认,笑嘻嘻的说:

  “管将军此言谬矣,在下此番过来是见将军有危难,顾念旧情,特来救将军。”

  “但闻其详?”

  管亥大概猜得到是要劝他跳反,他也正有此意,不然压根就不会见李辕。

  其实大多时候给了说话的机会,大概率就是事情有门,但最后办不了,还是筹码不够。

  “如今袁本初谋逆,为天下公敌,被各方征讨,高府君为袁绍之侄,亲自带兵乃是情理之中。

  但将军又何必带着兄弟们陪着高府君送死呢?”

  “高府君对我等不薄,如今我等一身所用皆是府君所赠,我怎好背叛府君?”

  别的不说,投降之后,他们这些黄巾旧部的武器装备比以往好了不少。

  去了刘安那里他们又能获得什么呢?

  “哼,管将军,高府君给你等铠甲精矛,是为了让你等能够替他在外厮杀,一旦有朝一日,你等无再战之力,他还会看你等一眼么?

  一群黄巾余孽,只怕多看一眼都脏了那些贵人的眼。”

  经历过那些东奔西走四处逃窜的日子,李辕最知道什么才能戳到管亥的心。

  “看样子刘使君处大有不同了?听说刘使君不是分田么?

  既如此,那李司马为何还要外出征战?”

  都是出来当炮灰的,谁比谁高贵?

  这也是管亥心有疑惑的一点,听说刘安那边给分田,那这些人闲得蛋疼还出来当兵,安心在家务农不好吗?

  还是说,不过是说说而已。

  李辕摇了摇头:

  “使君并未强征我等,而是我等想要更多的田地,想要更多的财物,想要凭军功获得官职,这才参军。

  不瞒将军,我在幽州已有良田百亩,若不是小君又给我生了个幺儿,我这次都不打算来了。”

  刘使君对他们青州黄巾实行的是募兵制,不强制,愿意去的再去,但去了就得服从军令,不可再劫掠百姓。

  “管将军,高府君可不给你们分田吧?”

  当然不可能分田,他们不过是一群黄巾贼,在用得着的时候给口饭吃就了不得了。

  管亥不再反驳。

  “管将军,今日就你我二人在,我李辕跟您说几句心里话。

  我都当了黄巾贼,再谈忠义就是面子话,说给别人听的。

  我只是觉得现在在刘使君手下,比以前安心,还有个人样。

  我也是看在你我之前的旧情和将军手底下的兄弟们,这才来给将军一个弃暗投明的机会。

  若是将军实在不愿,那就打吧,我们这边也有六千士卒,不比将军手下的少。”

  “我何时说过不愿意呢?”

  见管亥松口,李辕马上挂上一副笑脸。

  “将军自然没说过,是我理解错了,我这就给将军赔不是……”

  ……

  袁绍这边原本总共近三万的士卒经过精简之后只有将将一万。

  这一变化看得郭图是心疼不已,倒是负责后勤的荀谌安慰道:

  “如此粮草的消耗大大减少,倒是能多撑一段时间。”

  自从当初荀彧离开邺城后,荀谌和袁绍之间的关系便隐隐有了裂痕。

  荀谌知道这是因为袁绍觉得荀氏已经不是全然支持他一个人。

  等后来刘安攻下冀州,荀谌就主动淡出袁绍的视线,转到了后勤。

  见状,将军李乾也表忠心道:

  “还请明公放心,刘贼若是从西路攻来,我只需带三千精兵便能破敌。”

  李乾说罢,挑衅的看了一眼张郃。

  张郃全当没看见,这李乾出自乘氏李氏,家大业大,家奴便有几千,当然可以只用“三千精锐”就能破敌。

  他张郃有什么?

  在冀州还能凑一点,在兖州?

  两袖清风罢了。

  于是目不斜视,全当自己没看见。

  袁绍哪能不知道这里面的猫腻,可是他本来就指着李乾能够用家兵补足他目前兵力的不足。

  (家兵战斗力不高,但是忠诚度很高。)

  于是当即握住李乾的手,红了眼眶:看書喇

  “将军用兵如神,能得将军,实乃绍之幸事。

  若日后绍能有所成,必不忘将军之功。

  听闻将军家中有一女,贤良淑德,我家中三子尚未婚配,不知可否有幸娶得佳妇?”

  李乾付出这么多,本就是看中袁绍的潜力,打算一把梭哈。

  如今见袁绍有意联姻,又是他最喜欢的三子袁尚。

  哪里还有不愿意的呢?

  自然一口应下。

  见李乾喜形于色的样子,袁绍放下心来。

  如此,这李乾一定能够用心帮他挡住刘安西路的进攻。

  至于婚事,先守住昌邑再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