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绍一死,曹操心想袁术必然按耐不住,便想守株待兔,待鱼儿自投罗网。

  他手中将将能凑出来四千骑兵,五千步卒,这已经是一郡之力的极限了。

  为此,沛国之内甚至已经出现了“两脚羊”,他心知肚明却只能为了大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br>
  可谁知等了足足一个月,那袁术愣是没有没有半点动静。

  公路,要勇敢啊!

  不是吧,公路你这时候怂了?

  曹操倒是有心主动出击,但奈何兵微将寡,实在是无法正面为敌。

  就在曹操左右为难之时,一白衣雅士前来拜访。

  “在下下邳郡丞周瑜,字公瑾,拜见将军。”

  曹操对袁术手下大将都有所了解,其中最为年少却最有天赋者,当属孙文台之子孙策。

  孙策去了下邳,且有一好友周瑜之事他亦知晓。

  “文瑾远道而来,不知所为何事啊?

  可是仲氏有意发兵北上?”

  若是袁术打算北上,他便先虚与委蛇,得到对方的行军路线,然后伏兵道中,一举破敌。

  而周瑜一见曹操将袁术称作仲氏,便暗道:

  这曹孟德果然心怀异志!

  如此,就可以商讨结盟一事了。

  “将军却是误会了,瑜此次过来是为了联和将军,共抗仲氏!”

  孙策实乃一员猛将,袁术能够打下扬州,此人出力不少,若是其能叛离袁术,倒是一件好事,只是……

  “孙伯符可是仲氏手下第一大将,公瑾此言,莫非是在试探操吧?”

  曹操哈哈大笑,饮下一口酒。

  周瑜却冷着一张面容,肃声说道:看書溂

  “我主先父在时,曾数讨董贼,后更是攻入雒阳,祭拜宗庙,乃大汉忠臣!

  我主继承先父遗志,曾可能为逆贼效力?将军此言甚谬矣!

  我主道当初关东联军齐聚酸枣,唯有将军与刘子和曾发兵征讨。

  想来将军乃是当世少有忠贞之士,必不会屈从袁术这等谋逆之徒!

  这才命我前来联和将军,以期共讨仲氏逆贼!”

  “伯符实乃操知己也!

  那袁公路胆大妄为,为人神共愤!操怎会与其同流合污?

  只是苦于自身兵力不足,恐难以克敌,这才隐而不发,不知伯符那边境况如何?”

  如今自己的实力不足以直面袁术,结盟是可以结盟,但是他也要看看这孙策能提供什么?

  “我主手下兵力过万,皆是久战老兵,再与使君联合,攻克寿春不在话下!

  只是如今下邳人烟凋敝,若是出战,怕是粮草后继无力。”

  说来还是自己做的孽,曹操没有半点心虚,相反他明白,这孙策所用的粮草,皆是出自袁术,若是反攻袁术,只怕袁术立刻就得给对方断粮。

  但是说到粮草,他这里也不充裕,他还打算正式开打之后骚扰一番周围的郡县,讨些钱粮。

  哪里还有空余支援这孙策?

  曹操面露难色:

  “公瑾呀,沛国乃是小郡,又要供养我手下近万的兵卒,已是强弩之末……”

  周瑜来之前对曹操的情况也有初步的了解,自然不可能管对方要粮。

  他早有妙计于心。

  “将军无需担忧,我主已有妙计借粮,只是需要将军的配合。”

  “但闻其详?”

  如今国内处处逢旱,谁家不是将自家粮草捂得死死的,又该向何人借去呢?

  “当今天下,可借粮者,唯三人也。

  一者陛下,陛下广发檄文,诚邀天下英雄共灭仲氏,我等讨贼,乃是顺应朝廷之举,朝中理应为我等拨粮。”

  曹操微微摇头,理应是理应,但现实就……

  “刘子和如今刚刚克服兖州,期间损兵折将不少,只怕是无暇顾及我等。”

  “二者刘景升,荆州这几年少有兵乱,听闻荆州库房内早已谷栗满仓。

  且刘景升与袁公路早有旧怨,如今可以兵不血刃除去一敌,其定然按耐不住。

  只是我主与刘景升也有旧怨,此事恐怕要劳烦将军出面。”

  孙坚在袁术攻伐荆州的过程中死于刘表手下黄祖,孙策与刘表素有旧怨,自然不可能求粮。

  “刘景升虽然库中粮草充裕,但是只怕是无意借粮与我等,其心早就放在蜀地。”

  曹操叹了一口气,他也觉刘表是个好的借粮人选,早就派人去借粮。

  可去后才知,益州刘焉不久前辞世,益州陷入内乱,这刘景升对益州图谋已久,库中粮草皆为接下来的大战预备。

  于是最后只借回来一堆“大旱收成少”、“无能为力”、“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空话。

  还有一百石的粮食。

  这点粮食够干什么?

  也就够一千人勉强吃一天。

  (根据居延汉简记载,士兵一个月的口粮大约3石3斗左右)

  周瑜笑笑,并未放在心上,这两个人本就是凑数的,就像谋士说计策总要加上不现实的上策和不好的下策。

  他真正要想要借粮之人,乃是——袁术!

  “最后一人,便是袁公路!

  还请将军立刻发兵寿春,我主必请兵来攻,届时再以粮草不足而求粮,袁公路必心急而借粮给我主!

  待得粮之后,将军只需假意不敌,由我主“押送”将军至寿张,届时寿张兵便,除去袁贼后,淮南之地则尽归我等之手!”

  此计不错,真真假假迷惑人心,实乃一妙计!

  依他对袁术的了解,八成得栽坑里。

  只是风险却尽归他一人身上,他负责前期引怪,若是袁术不派孙策出兵,岂不是他一人惨遭消耗。

  而好处却全被那孙策占了,这周公瑾,不简单呐!

  若非他手拿扬州刺史的任命文书,又意欲出兵,此事他是万万不会同意的。

  不过即使如此,他也需得做些改动。

  他曹孟德,可不是一个吃亏的主!

  “公瑾此计大妙,只是可有伯符的凭证,若只是你胡诌之语,我是断然不肯轻信的。”

  他得留个凭证,若是他不敌,这孙策需得过来救他。

  “此乃我主亲笔之信。”

  周瑜递信。

  “不够。”

  一封信很容易就能够伪造。

  “瑜如今身无长物,此乃下邳郡丞的印玺,不知可够?”

  印玺代表官员的身份,轻易不可亲许,虽然不是孙策本人的,但也够了。

  孙策绝对舍不得将这周公瑾当做弃子。

  “自然可以。”

  少年郎君面如美玉,姿态翩翩,又思敏缜密,曹操见之心喜,心中不免生出招揽之意。

  只是听闻这周公瑾与孙伯符乃是多年好友,他们如今都为一郡之主,他又如何招揽得了。

  罢了,待拿下扬州再说吧。

  曹操又想到了袁绍。

  本初,都是年少好友,你看看周公瑾,再看看你。

  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