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啦小说网>历史军事>大明1592>第107章 消极、激情、利益、培训、地形
  和谈确实是宋应昌安排的,但他的出发点和李如松完全迥异。

  李如松是真不想打了,碧蹄馆一战惨重的精锐家丁损失,让他疼现在肝都颤。

  这就相当于你把自己辛辛苦苦攒的一万块钱,在单位的公事上花了三千块。

  结果单位不但不报销,你还没落个好,就是一种里外不是人的感觉。

  这东征军的内外交困,对李如松来说真比打仗还累。

  反正他承诺皇帝的平壤、汉城啥的都拿下了,也算是不负皇恩。

  他现在就想早点回国,再也不愿意把辽东精锐消耗在这重鸟地方。

  而经略宋应昌从头至尾都是用和谈来拖时间,目的就是在等援军到来,谈判团的死活他根本没放在心上。

  宋应昌是名义上的东征军统帅,实际战斗指挥当然是李如松。

  为什么宋应昌直不起腰来,因为他怕李如松真撂挑子后,自己接不过来。

  再说白一点,宋应昌就是等刘綎刘大刀过来。

  刘綎可是正儿八经会打仗的将军,在南军中也是声名显赫。

  他的到来,就相当于宋应昌代表的南军,有了自己的统帅,再也不用被北军当抹布用。

  刘綎这支生力军,千里迢迢来这鬼地方,就是挣战功的。上上下下战斗欲望都十分旺盛。

  他尤其对李如松消极态度十分不屑,空有偌大名头,真是虎父犬子,一代不如一代。

  宋应昌手腕还是非常狠辣,抵达平壤城后,立刻调整作战序列。

  把吴惟忠、骆尚志所部浙兵三千多人,也都调拨到刘綎麾下。

  这样一弄,这支部队近九千人,现在可以说全是宋的嫡系,是独立于李如松北军系之外的一支纯南兵部队。

  你不是牛吗?你不是一言不合就撂挑子吗?

  我另起炉灶,好像谁手里没人似的!

  ……

  “综上所述,这就是目前东征军各种矛盾的所在,表面上是一个整体,实际上各有各的想法,只在乎自身利益,不会管别人死活”。

  汉江边上鹏字营大帐里,汪鹏每天坚持给手下弟兄们上课,字认得少不怕,这个要慢慢积累。

  但是道理必须要懂,脑瓜子要动起来,不能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就像现在东征军内部,大明和倭国之间、大明和李朝之间,种种匪夷所思,不合常理的现状。

  汪鹏都像柳维康解剖尸体一样,把血淋淋的现实讲给弟兄们听。

  人说朝闻道夕死可矣,确实有一定的道理,死的糊里糊涂最可悲。

  鹏字营将官,整体都是小兵起步,眼界真没有那么开阔,汪鹏只能通过自己的传帮带,把先进的理念灌输下去。

  而弟兄们也非常珍惜这样的学习机会,灯不拨不亮,事情挑明了原来并不稀奇。

  但是这种深层次的内幕和原因,从来不会有人如此讲透讲清晰,弟兄们都是恍然大悟,原来是这么回事啊。

  “鹏哥!”

  丁盛举手示意,看到汪鹏点头,立马开口询问:

  “刘大刀带着戚家军,气势正旺,有没有可能把鬼子打下海去?”

  “是啊是啊!戚家军确实能打,鬼子肯定扛不住”。

  “那可不一定,我看那些龇牙咧嘴的土兵很不靠谱,阵都列不齐,大军对战也就是送人头的”。

  众人也都议论纷纷,有觉得这次刘大刀估计能来场大胜的,也有不看好这些土兵的。

  “鬼子不是傻子!这些畜生在倭岛上也是饱经战火的精锐,尤其是几个将领,也都是血火中拼杀出来的。

  怎么可能一点防备没有,就这么大摇大摆的撤退?”

  汪鹏非常清楚这场战役的后续发展,但是他也不能过多的透露,又不是神仙,怎么可能知道鬼子的布置。

  他只能按照常理做出准确的预测,当然!开挂的人生就是如此平凡无奇。

  第二天,鹏字营也接到军令,过江、追击!

  北军依然不紧不慢的行军,急什么?保持好体力,防止鬼子偷袭,老铁没毛病。

  汪鹏反正不着急,这一路轻松的行军也没浪费,对他和手下的军官们来说,更像是参谋实战旅行。

  沿途的山川河流,在越来越复杂的舆图上密密麻麻的标注,每天晚上宿营时,大家聚在一起做战旗推演。

  抽签扮演角色,或攻或防,汪鹏当裁判,就在这游戏一样的训练中,弟兄们的军事素质飞速的成长。

  这一点,咱们的鹏哥儿那是绝对的喜闻乐见,未来的路很长、也很艰难。

  他一个人会走的很累,只有兄弟们都成长起来,分担他的重担,路才能走的更顺畅。

  ……

  火急火燎的刘綎,带着这近万的南军急速东进,连汉城城门都没进,迅速过江。

  一直急行军追到忠州鸟岭地区,终于抓住了倭军的尾巴。

  鸟岭是一道险峻的山岭地形,是李朝庆尚道与京畿道的天然地理分界线,两地之间只有一条狭窄的“草梁道”便于通行。

  如此地利,李朝的官军当年连驻守的勇气都没有,一触即溃。

  小西行长第一军团、加藤清正第二军团都是从这里轻松通过,杀入富饶的李朝京畿地区。

  倭军当然不会犯同样的错误,早早就计划好在这里安排重兵把守,挡住追兵,掩护主力撤退。

  刘大刀是什么人,那也是在西南边境身经百战,尸山血海中杀出来的实战型将领。

  这草梁道险恶的地形,他一看就头皮发麻,受地形限制,大军根本展不开兵力。

  硬攻就是送人头,这千里迢迢的,手里兵死一个就少一个,当然他更不会拿友军去填沟壑。

  怎么办?凉拌!

  他也只能无奈的停下大军的脚步,守着通道对峙吧,不然呢?

  倭军的撤退方式很有章法,叫什么“分番迭休”。

  几个军团轮流断后,交替掩护撤退,没轮到的军团就全力行军,到达指定地点后,在休整担任下一阶段的掩护。

  整体滚动式行军,速度还不慢,安全有保障,确实有一套。

  刘綎大军前面草梁道上的倭军,只守了一天,等到约定的时限后,立马拔营而走,迅速撤退。

  鬼子逃了,那还等啥!追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