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啦小说网>历史军事>大明1592>第142章 嚣张的海匪盯上肉,小洋山上战鼓隆
  “光哥,后面那几条小鱼船一直跟着,不像好人啊!”

  “豆咯碧!讨炼来中!”(傻蛋,找打!)

  李光早就注意到这几条小船,装模作样的跟在后面,从刚出钱塘江时的一两条,到现在的四五条。

  而且越来越嚣张,装都不装了。

  “前面快到小洋山了,找个好防守的地方,咱们先登岸!”

  “是!”

  李光对于这种情况,早就有所预料,俗话说艺高人胆大,和塞外的骚鞑子土蛮、李朝那边凶残的真倭相比,这些海虾算个屁。

  用鹏哥的俏皮话说:“你有跟我装逼的权力,我就有整死你的实力!”

  小洋山这边的深水港属海蚀地貌,周边海域潮流强劲,泥沙不易落淤,故而港口条件非常优秀。

  海岸边一些礁石形成天然的码头,小洋山为崎岖列岛第二大岛,曾经是江浙两地水军的会哨地点。

  当然现在早就没有水军会特意跑这边来,自从嘉靖年大战之后,真倭已经绝迹,两地水军现在比渔民也强不了多少。

  小洋山原名小羊山,因岛上多羊而名。

  唐代这里就有海上人家居住,大唐贞观四年这里还建过一个羊山大帝殿,现在早就不见影踪,但是平整的地基还在。

  嘉靖倭乱时,此岛和大洋山同为江浙屏障、海防要地,专门有一支官兵戍守防倭。

  此岛北距松江府芦潮港六十多里,东距嵊泗岛八十多里,全岛呈“士”字形,南北走向,两头宽大高耸,中部狭小低平。

  长五六里,宽二三里,岛上群峰起伏、山势陡峭,平地不多,多裸岩,最高点为南部大观音山,有百五十步高,海岸线长三十多里。

  这就是个三不管的地带,选这里一个是在海中地标明显,大观音山老远就能看到。

  再一个就是岛上非常神奇的有淡水资源,就在观音山边石缝上居然有个自涌泉,常年不干,汇成一条溪流一直淌到海里。

  要不是岛上可耕土地太少,早就被人占了,原本还有些官军营寨,现在也都损坏的不成样子。

  六艘大船虽然体积不小,但都是平底船,吃水浅,绕着海岛转了一圈后,李光选定了朝向外海的东北方锚地。

  他指挥着船队,小心翼翼的贴着一条,宽度不过三十多步狭窄水道,把六艘大船首尾相连开进这个死胡同里。

  水道尽头和北侧是悬崖峭壁,南侧是可以登陆的天然礁石码头。

  “嚯吼吼吼!”

  不远处苍蝇一样盯梢的海匪小渔船上,传来放肆的哄笑声。

  只留了两艘在这里盯着,其他几艘迅速扬帆远遁。

  “登陆!”

  李光对着远处的两艘海匪哨船吐了口吐沫,下令全体登陆。

  五百多号人按着顺序或扛或抬着各种扎营的物料,井然有序的在鸳鸯队的指挥下,迅速靠着山边的平坦地段扎下营地。

  有专人推着组装好的木轮车,带着用来装水的大木桶,去远处的水源地打水。

  “手脚麻利点!把家伙事都装起来!”

  各船的队正指挥着手下,把舱底的夹层板全部撬开,一支支精铁枪头,镗钯头,都被搬了出来。

  长枪手和镗钯手们,把手里的白蜡杆子一头,往枪头下的尺把长的铁套里一插。

  枪头朝上,用另一头在平整的礁石地上使劲的墩几下,连接牢固。

  原本看起来平平无奇的白蜡杆子,迅速变成杀人利器。

  绑在乌篷船顶上毫不起眼的大毛竹,也被解了下来,用柴刀稍稍修整,绑上早就备好的锋利铁刺。

  让倭寇闻风丧胆的“狼筅”再次重出江湖!

  长方牌,藤牌,腰刀,一一取出,相应的士兵全部发放到位。

  精心保养的步弓,劲弩全部上弦,一袋袋箭矢被分发下去。

  没有头盔,外表只是常见的竹斗笠,但是在头部都有一圈特制的,铁锅样铁片保护。

  没有铁甲,都是竹甲和藤甲,但队正、前队的刀盾手、每人胸前都有一块薄铁皮挂件。

  这是船上铁匠和青壮们,一路上用铁锤铁毡,硬敲出来的几十件冷锻前胸甲。

  很简陋,还得用麻绳系住上下和左右的孔洞,只要护住胸腹要害就行。

  戚家军会把后背朝向敌人?切!丢不起那个人!

  战士们的装备全部上身,武器也都配置到位,接下来就是三辆简陋的盾车。

  虽然没有火炮,小车也是民间常用的木轮车,但是加上延长的横护板后,就可以有效的遮挡箭矢和海盗们的劣质火器。

  能有几把鸟铳就算不错了,没几个玩得起炮的,即使有,也是碗口炮,虎蹲炮这种打铁屑石子,射程不超过五十步的近战火器。

  以海盗们劣质的粉状火药,为了怕炸膛还不敢装足药,实际威慑效果大于杀伤,就是听个响,动静大吓唬人而已。

  十二个鸳鸯队,总共就三辆偏厢车,六个弱一点的队,每两队负责一辆车,站在车两侧。

  另外六个是熟悉战法,相对更强一些的做杀手队,站在他们外侧,四队人以盾车为阵眼,同进同退。

  有李光和十一个历经战火的老兵当队正,这支小小的百人队,无惧数倍的乌合之众,并有绝对的信心战而胜之。

  整好队后,就是依靠着地形,模拟攻防,随着李光的旗令和唢呐铙钹鼓号,十二支鸳鸯队,前进后退,阵型变换,如臂指使。

  对了,负责鼓号的都是戚家军的家属,男女老少都有,这些玩意大家不要太熟悉。

  自从这边的“肥羊”开始整军备战,远处海匪哨探的哄笑声,再也没有响起过一声。

  这也就是隔得远,李光没看到船上的海匪们,一个个见了鬼似的表情,瞠目结舌、连下巴都快掉甲板上了。

  这种情形,戚家军的家属们早就见怪不怪,情绪都很稳定,有些年少的甚至跃跃欲试。

  在他们的感染下,一些新入伙的工匠家庭,也都平静了下来,在营地里力所能及的打打下手帮忙。

  不上阵的人,也都纷纷准备了弓弩和扎枪,青壮们要守在营地外围。

  防止前方有遗漏的敌人突过来,造成老营妇孺的意外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