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啦小说网>历史军事>大明1592>第173章 小冰河气候初见端倪,有人盯上老赵的生意
  京城到底是京城,全天下的消息都往京城汇聚,这是赵华在辽东时不曾体会过的视角。

  小冰河初期剧烈的天气变化已经显出端倪,七月凤阳府霍丘县、庐州府霍山县,同日发大水高数丈淹没田地无数。

  常州府十月雷雨震天,冰雹交作,大者如石,杀五谷无遗穗。

  今年的江北大水灾,对灾区的民众就是滔天大祸,首辅王锡爵母亲进京北上,一路上亲眼目睹,卖儿卖女只要银五六分。

  各省灾伤以山东、河南及徐淮近河之地为尤甚,灾害最厉害的地区,灾民剥树皮、掘草子为食。

  饿急了的禽兽之人,居然有割死尸杀生人而食者。

  用鹏哥的话说,就是小农经济抵御天灾的能力极其低下,三年耕存一年食,一场天灾就全部毁掉。

  好在这时候大明还是有些积累,随着东征军大部队的撤离,也让上上下下松了口气。

  户部截留了二十万石,原本计划运往辽东备倭的漕粮,转运到庐凤徐杨地区赈灾。

  兖东莱登四府,饥民成群,朝廷调拨漕折粮银二万两,分发兖东二府煮赈。

  运辽备倭的粮食,存剩米豆七万多石,动支一半煮赈莱登二府饥民,存其半以备防汛。

  盛世之下,名不符实,底层百姓依然在生死之间挣扎乞活。

  接到消息的东江立刻行动起来,在登莱两地都有东江“特勤”在行动。

  以重金购买的十几处“煤矿”、用“蜂窝煤厂”、名义大肆招人,成千上百户的招。

  不招单身户,只招拖家带口的,工匠家庭、农夫家庭优先,当然识字的更优先。

  在这寒冷的冬季,干活挣口粮,有地窝子窝棚加碳炉取暖,先保证这些灾民活下来。

  东江特产的铁皮碳炉,也迅速风靡山东半岛,在登莱二地自产自销“蜂窝煤”也开始热销,远比烧柴划算。

  只待开春,海路一通,特勤就会组织筛选过的家庭运往东江,这前期筛选建立档案很重要,灾民里什么样的人都有。

  能伪装一天两天,伪装不了一个月,偷懒耍滑、仗着有把力气欺负人的统统滚蛋,不服气的刀枪伺候。

  东江特勤可不会惯着这些鸟人。

  ……

  和辽东相关的是十一月份,辽东镇守总兵杨绍勋被弹劾“怯懦不前,回卫听勘”革任回卫。

  上命固原总兵尤继先,以原官挂印充镇守辽东总兵。

  辽东李家反而更加兴旺,从李朝撤兵后,李如松在宣府镇任总兵官,李如柏晋升都督同知、五军营副将、镇守贵州总兵官,李如梅出任镇守辽东副总兵,在辽阳任职。

  更何况还有祖承训这些辽东“将门”在,名义上的顶头上司换人,对他们基本没什么影响,该吃吃该喝喝。

  ……

  鹏哥儿要来京城的消息,赵夫子是腊月中旬才接到的消息。

  海路一停,这陆路的消息传递就一下子缓了好几倍。

  除了紧急情况快马急递,正常情况下,只能通过陆路的商队,每天五六十里慢慢走。

  “鹏哥怎么说?”

  刘振一身锦袍腰悬着绣春刀,现在已经是锦衣卫百户官,在京城也算是站住了脚。

  “鹏哥大概在二月初抵达,人数在三十人左右,到时候咱们分别和鹏哥见个面,当面把工作进度汇报下就行”。

  赵华看着被火烤后显现的字迹,这是密写药水,其实就是白醋,在普通毛笔书写的问候信留白处,用蘸水钢笔写的密文。

  用火烤一下就变色显现出来,很简单,但是很实用。

  赵华把命令给刘振看了之后,一把火烧掉了这封密信。

  此时已经是深夜,地点在赵华购买的小院书房里,表面上是给弟弟读书的静地。

  位置也比较偏,地方也不大,主要是离县学不远,在周边显得毫不起眼。

  古代可是有宵禁的,夜间的街道随意走动,估计立马被巡夜人抓去。

  也只有像锦衣卫这种特殊执法者,才能随意走动,别问,问就是办案。

  “太好了!有些日子没见到鹏哥了”。

  刘振也是非常高兴,这年头千里迢迢的来京城一趟可不容易!

  赵华确定了鹏哥的行程,也很开心,这都快一年没见了。

  “咱们最近再努努力,把工作做扎实一点,别让鹏哥失望”。

  “那是必须的!”

  “最近过来小心些,我这边有个苍蝇很烦人”。

  刘振眼中厉芒一闪:

  “要不要我出手?”

  “不用,等鹏哥走的时候顺手处理掉就行”。

  赵夫子这边的口碱贸易,虽然是以货易货,没有什么银钱来往,但是每次浩浩荡荡的驼队,自然有人会上眼,想从中捞上一笔。

  宛平县典史方顺,这是个陈年老吏,对捐官上任的赵二老爷打心底不屑。

  更多的是羡慕妒忌恨,一个辽东军户破落秀才,不知道走了什么狗屎运,搞到这么多银子,居然摇身一变成了天子脚下的县丞二老爷。

  成天在县衙看不到人,基本上都在离卢沟桥不远“东江浑河商栈”里厮混。

  尤其是和晋商勾搭上后,每个月都有规模不小的驼队,从三百多里外张家口往这边运口碱。

  晋商势力大,他惹不起,但是这些辽东人算个屁啊,方顺这个坐地虎典史,看不起京城外的所有人。

  他手下可是有一堆帮闲的,连着卢沟桥巡检司吏也是他的人。

  一来二去的,他自己估算了一下每个月口碱数量,得出一个令人咂舌的数字。

  一想到这巨大的利益,他心里就像揣了二十五只耗子,那叫一个百爪挠心。

  有意无意在赵华面前说些有的没的,暗示这生意他要沾点光。

  赵华对这种狗胆包天、不知死活的傻比,压根就不想搭理。

  晋商这边已经打通关节,正常的易货,也没有什么大额银钱往来。

  该有的通关文书,和税讫的凭证都有,光明正大的生意,什么铁锅铁器这些,也都是正常贩卖的寻常物品。

  至于怎么弄到塞外,那是人家自己的本事,在大明境内买铁锅、铁器谁敢说不行?

  至于酒,那里有什么酒,你见过这么黑漆漆的酒?这是药水,辽东那边敢搞出来御寒专治冻疮的药水。

  怎么有酒味?那谁知道呢,也许是人家泡制时放了点而已。

  老铁没毛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