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啦小说网>历史军事>大明1592>第175章 骆思恭、掣电铳、赵士祯、赵华捡漏
  姜阳对赵华的先见之明,简直佩服的五体投地。

  “这手铳除了是杀人利器,更是精美礼品,要准备好专门的礼盒装,譬如……”。

  姜和尚回想起赵华的点拨,嘴都快合不拢了,真没让骆大人久等,直接从自己的班房内捧出一个用锦布包好的红木箱。

  “呦呵!早有准备啊!猴崽子挺机灵啊!不错不错!”

  骆思恭一边为姜阳点赞,一边打开木箱一看,两把漂亮手铳在箱子内摆的整齐,呈口子型。

  箱子也是特制的,里面刻好了凹槽,瓶瓶罐罐都在固定的地方,合上箱子后也不会叮当作响。

  两支手铳一支长管是标准型,一支短管也更加轻便。

  手柄是柚木的光可鉴人,那把短管的用了象牙制作的贴片,护木上雕刻的花纹非常华丽,还镶了银。

  “好好好!有心了!姜阳是吧,嗯嗯!不错不错!”

  一路恭恭敬敬送走骆思恭大人,姜阳眉开眼笑回到军匠坊,一看各组的军匠都翘首以盼。

  姜和尚仰头大笑三声,把大人赏的五两银元宝往军匠头子手里一扔。

  “大人给的赏钱,弟兄们拿去买点酒肉,好好吃一顿”。

  “大人敞亮!”

  “谢大人赏!”

  “太好喽!喝酒吃肉!”

  各组军将们都是欢声雷动,对姜百户更加服帖。

  这也是赵夫子教的,不但不要去克扣这些苦哈哈的工匠,还要更加的贴补,米面啥的没事就赏一点。

  “手艺好肯卖力气的要当众夸奖,给予实惠的奖励,大饼要画,实实在在的奖励要当场兑现。

  要让军匠们认可你,愿意为你效劳,而不是有你没你一个样。

  别舍不得钱,一旦上头对你青睐,升官发财唾手可得,而且以后一旦正式开始制铳,那银钱还不是滚滚而来”。

  回想起赵华的交代,姜阳不禁连连点头,到底是文化人看的远、看的深啊,眼看着这不就要发达了吗!看書溂

  没过半个月,姜阳就连升两级,正五品锦衣卫实职千户,专门负责军匠工坊制铳事宜。

  自发手铳的名字也定下来了,御赐名“掣电铳”(chè)。

  首批任务就定下来三百支,除了给锦衣卫配置,其中五十支礼盒装要做成一支装的短铳型,皇帝专门用来赏赐总兵官和重要武将。

  实战型一支定价30两,礼盒装定价50两,当然,按惯例只能拿到七成。

  就这也是了不得利润,随着工匠们的愈发熟练,用上赵夫子指点的流水线,标准尺寸,分工细作,统一装配。

  成本还会直线下降,继而盈余的银子,姜和尚拿大头,还要孝敬一半给上官。

  工匠们也能分到一部分不多的利润,别看不上啊,之前连吃饱饭都是奢望,现在居然还有奖金。

  俗话说:“吃水不忘挖井人”,得偿所愿的姜阳今儿个特意邀请赵华喝了顿酒,表达谢意。

  吃完饭,两人优哉游哉的准备去军匠工坊靶场打枪消遣。

  一进军匠工坊,就接到手下的汇报:

  “大人,我们抓了个窥视军械制作的人,还是个文官,咋办?”

  酒意微醺的姜阳立马就炸了:

  “什么人如此大胆,居然敢到南镇抚司做贼,是嫌老子刀不利吗?人呢?”

  “关在地牢呢!”

  “押到靶场,不上路子,老子直接毙了他!”

  “是!”

  赵华在旁边也有些好笑,这有啥好窥视的,如果是工部的人,大大方方申请图纸或工匠来学就是了。

  大明的军械制作毫无秘密所言,就像是鸟铳,稍微技术好点的民间铁匠都会造。

  “予明兄,莫动气,也许是误会!”

  “子荣贤弟,你不知道这些篾片相公有多可恶,哦,不好意思,我不是说你,哈哈哈哈!”

  赵华也是一阵无语,特么的,老子也是文官好不好。

  两人到了靶场,各自掏出怀里的“掣电铳”“咯吱咯吱”用摇把给发条上劲、再给引火口药池补上引药。

  靶场上又多了新花样,远的用木桩横支挂上圆铁片,这打起来“叮当”作响的,还省钱不是。

  “放开我!本官是鸿胪寺主簿,尔等太无礼了!彼其娘之!松开!敢锁我喉是不,你给我等着……”

  一个骂骂咧咧的便服中年人,被两个锦衣卫番子押了过来。

  “大胆!死到临头居然还敢呱吵,窥视军工重地,老子直接毙了你信不?”

  姜和尚把手里上膛的手铳,往这人脑门上一顶,凶神恶煞的恐吓。

  “娘希匹,唉唉!这就是自发铳啊!真不错!”

  好吧!刚想开口对骂的中年人,对顶在脑门上的火铳毫不在意,反而是能近距离观察这铳,两眼放光。

  “鸿胪寺小官、中年人、酷爱火器”这些关键词连起来后,让赵华心头一跳。

  卧槽,他忽然想起鹏哥儿交代的一件探访任务,这一忙给忙忘了,赶紧开口确认。

  “你说你是鸿胪寺主簿?叫什么名字?敢说吗?”

  “本官站不更名坐不改姓,乐清赵士祯是也!”

  赵华立马眉开眼笑的赔礼:

  “哎呀哎呀!大水冲了龙王庙,自家人不认自家人了,快快快,松绑,松绑!”

  赵士祯和姜阳都是一脸懵逼,啥啊这是,姜和尚收了铳,使了个眼色,两个番子赶紧解了麻绳,谀笑着立马消失。

  “恕我眼拙,不知兄台贵姓?”

  赵士祯有些疑惑的看着同样一身便服,辽东口音的年轻人。

  “我叫赵华字子荣,宛平县丞,这位是姜阳姜予明,锦衣卫南镇抚司千户,误会误会,都是自己人”。

  “我不记得和二位有个交情,敢问这话从何而起啊?”

  “天下心学弟子是一家,端肃公终厉清操、躬行为本,阳明先生从祀孔庙,端肃公有力焉!是我等心学弟子的楷模”。

  这说的是赵士祯的亲叔赵锦,官至刑部尚书,笃信心学,为人刚正不阿,为官耿介清廉。

  卒苏州、赠太子太保,谥端肃,被时人敬称为“锦长者”。

  “惭愧惭愧!常吉一事无成,愧对叔父清誉啊!”

  赵士祯虽然还没搞明白咋回事,但是人家赞扬自己的叔父,又同是心学一脉,自然多了几分亲近。

  姜阳也没搞明白端肃公是谁,但不明觉厉,赶紧讪笑着:

  “误会误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