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啦小说网>历史军事>大明1592>第363章 宜将剩勇追穷寇,露布奏捷紫禁城
  邢总督抚须冷笑,并未多言,也未作抚慰,这些倭奴畏威不怀德,下场已经注定。

  汪鹏和吴惟忠联名的奏捷文书呈上,邢总督看的眉飞色舞,尤其是最后一句。

  “宜将剩勇追穷寇,十万倭颅献吾皇!”

  邢总督反复吟哦,果然是军将,学问还是浅了点,前一句非常贴切,后一句杀气太重,就这两句,估计也是拍肿了大腿才硬挤出来的。

  邢玠到底是进士出身,碰到好句立马诗兴大发、笔墨伺候,一封奏报挥手而成,奏报上有首七绝:

  “倭奴十万跳梁甚,

  黄扉授钺定专征,

  宜将剩勇追穷寇,

  露布奏捷紫禁城!”

  ……

  正如汪鹏之前和秦逸笑谈的一样,五万多倭人的首级,被瓜分一空。

  连已经陪着祖承训,撤回汉城的祖二河名下都挂了三颗敌首。

  南兵将领也未如同每次一样愤愤不平,斤斤计较,鹏哥给的利益足够了。

  于是在邢总督的安排下,排排坐分果果,汪鹏毫不介意众将分享自己的战绩。

  他已经立了盖世之功,走体制内的道路,必然是这样的情况,没有利益谁会支持你?凭你长的帅?

  邢玠本来还担心汪鹏年轻气盛,会对这样的安排有怨言,结果人家主动提出,一切听凭总督大人安排,就很妥帖。

  麻贵也是心情大好,他已经功成名就,升无可升,难不成还能让他进京到朝堂站班?做梦一样。

  对他来说,只要给足下属甜头,自然在西军地位稳固。

  这不,总督大人分给他的首级数,他也把众将集中起来,按照资历一一分配,皆大欢喜。

  人人都对邢总督的“公正”大加赞颂,对汪鹏的豪爽和谦逊推崇备至。

  等花团锦簇的奏报到了朝堂,不用猜也知道,皇帝和诸公一定非常满意。

  越快结束釜山的战争,就意味着能省一大笔钱粮,这年头大明帝国余粮也不多啊!

  邢总督、麻帅和诸将兴致勃勃的参观了顺天倭城的废墟,虽然是断壁残垣,但都对这险峻的防御咂舌不已。

  汪鹏越是轻描淡写的叙述战斗过程,他们愈发觉得汪鹏的谦虚和悍勇,这仗打的不易啊!

  众人只会关注汪鹏的两千骑,现在只有千五不到,都是好汉子啊,哎呀,折损了五百多,可不得心疼死。

  南兵这边也只剩六千多,(伤员和部分戚家军亲友都被鹏哥安置,算是退役,以后跟着东江混)少了近两千人,真正是苦战血战啊!

  至于李朝的“义军”咳咳!东征军会有人关心?呵呵!

  赵绪接管了六个团的冷兵,加上他带过来的一个团,正式开始接管一片狼藉的全罗道、这边的位置非常关键。

  对面就是倭国,嗯嗯!对马岛现在是吕宋国的飞地也叫海军基地。

  领议政是李朝文臣之首,他都是现场办公,那谁谁谁,你被免职了,自己回汉城等待新的任命。

  李舜臣再次被解职,原因是东征军全面大反攻时按兵不动,对吕宋友军有敌对之意,李朝水师被赵绪接管,也就二十多只板屋船。

  后应征的渔民之类,全部解散,发点粮食当军饷,大伙儿也欢天喜地的回家过自己小日子去了。

  鹏哥儿神神秘秘的通知秦逸、丁盛、刘平三人带着护卫,跟赵绪去趟济州岛。

  这座汪鹏心心念念的李朝第一大岛,就在全罗道西南160里的海面上。

  ……

  黄海之水并不黄,颜色清澈的深蓝色,波涛起伏中,冬季依然翠绿的大岛上,山峦起伏,最高峰“汉拿山”擎天一柱般矗立在海天之间。

  这片海域之前一直被李舜臣的水军护卫,鬼子的战船只关注釜山一线,所以很幸运的逃过了兵火,两次倭乱都没影响这里的生活。

  放眼看去,济州岛近海只有一些小渔船正在辛勤捕捞渔获,看见熟悉的官军海船,并未惊慌,反而大声的欢呼。

  “逸哥!这岛不小哦!”

  老丁在板屋船上举着望远镜看着越来越近的庞大海岛,啧啧赞叹。

  “可不是咋滴,比咱们原来的铁山郡都大”。

  秦逸一想到大哥告诉他,即将获得的收益,心潮澎湃的忍不住咧嘴直乐。

  刘平看着那个越来越近,看起来高耸入云的大火山,忍不住开口。

  “好家伙,那是什么山?够高的啊!”

  赵绪是“李朝通”:“那叫汉拿山,将近600丈”。(1950米)

  “汉拿山,汉拿山,这不早就说好了让咱们拿吗?”

  “哈哈哈哈!此言有理!”

  “必须的!”

  赵绪对鹏帅的战略谋划真的佩服至极,五年前就开始布局,对所有人不看好的光海君下了本钱。看書溂

  如果是正常年月,别说光海君能这么快上台,即使上台后想搞一些动作都绝对是妄想。

  鹏帅说的一针见血,既得利益阶层为了自身的权势,对一切触及他们共同利益的人或势力,都会无所不用其极。

  李朝两百多年的统治,已经让阶级固化到难以动摇,也只有像倭国入侵这样天翻地覆的巨大灾难,才能击破文武两班贵族的权力核心。

  乱世之中人如草芥,贵族也好,奴婢也罢,一刀下去都是死,并不因为你是贵族,砍了脑袋还能蹦跶。

  李朝国王的权威被踩进泥潭,文武两班贵族高高在上的形象彻底破灭。

  接管李朝的机遇只有这段时间,因为有大明总督给他背书,负责就只能大开杀戒。

  赵绪有时候会看着自己的官服发愣,当年为了吃饱饭剃度,寄身寺庙。

  那时候别说文武两班贵族,就是个普通的小吏他都不敢得罪。

  现如今他成了台面上,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领议政,世事无常莫过于此。

  二十艘板屋船缓缓的靠上济州港,提前得到传讯的济州观察使李玉良、判官朴国基,这济州岛一文一武两个大佬恭恭敬敬的在码头迎接。

  老脸笑的跟菊花盛开一样,开玩笑呢,这是光海君潜阺大管家,如今是群臣之首,一言可定他们的荣华富贵。

  如柳成龙这样的前辈,还不是照样退避三舍,权栗这样的都元帅还不是说抓就抓,李舜臣这样的水军大佬照样说撤就撤。

  和这些赫赫有名的大佬相比,他们两个地方官算个屁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