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啦小说网>历史军事>大明1592>第455章 苏聪的故事-徐闻西洋糖
  濠境离雷州徐闻县陆上近七百里,快马加鞭日行百里也要十天,而坐船只需要四天,从吕宋港到徐闻港海路需要13天。

  徐闻县的紫皮甘蔗远近闻名,汁水足糖份高,这边产的赤砂糖和砖糖质量非常不错。

  徐闻的制糖历史据说可以追溯到汉唐,反正如今那一片田地都是种植甘蔗,吃的粮食从外面买。

  一开始东江的糖都是从濠境的二道贩子手里买,价格高一点,东江也能承受,毕竟不差钱。

  辽东自产甜菜出糖率还是太低,只能解决有没有,不能解决够不够的问题。

  房羽裳是泉州府人,泉州港也是主要的商贸港口,这些三教九流的消息自然灵通。

  自打她加入组织之后,就提供了建议,安排人直接到地头买,不但便宜量也大。

  一开始合作的很不错,到了出糖的季节,安排人定点收购,一手银子一手糖,直接在码头交易。

  当然用的不是吕宋和东江的名头,之前是以咸平总督府的名义采购,对外宣称就是李朝那边的需求,不然量太大,有心人会上眼。

  负责采购运输的船队,打着知行舟山商行的名义,冒充个二道贩子。

  派去驻点的负责人名叫苏聪,不是特勤出身,舟山基地李光调的义乌老乡。

  苏聪身手一般,在舟山基地也是文职干部,他家里本来就是开店的,所以算账做账小意思。

  他到任后,为了操作方便,又申请在码头上购地建了仓库。

  有人负责,效果立马不同,进价和质量更加稳定,运输船队到了就装货,也不用额外耽搁时间,小苏同志的成绩非常显著。

  苏聪是个求上进、想立功的年轻人,在熟悉徐闻情况后,自己搞了个制糖厂,又做了技术升级。

  这样一来,相当于东江直接收购甘蔗,自己加工,成本再次下降,质量也再次提升。

  说起来没毛病,正常的商业行为而已,而且按照规矩,县衙那边也都给足常例。

  背靠着庞大的组织,苏聪在这边就很高调,他对当地糖业行会不屑一顾,一帮土包子不知道天高地厚,居然敢写恐吓信警告他。

  苏聪向直属上级房姐简单汇报过后,也并没太在意,他这边有一个班的护卫,每人都有一把燧发短手铳。

  真遇到小规模冲突,那些纹虎绣豹的打行高手,都不够一波杀的。

  实际上,苏聪已经严重触碰了当地糖业行会的利益,可以说是众矢之的,或者说他也有所感觉,但是并没在意。

  能咋滴?

  这是每一个东江内部的人,对外界天然的骄傲。

  舟山商行一开始在徐闻这边收糖的时候,是大客户,糖业行会的会首也姓苏,叫苏先,亲自上门谈好价格,回去再把份额分给各家,也算是人人有钱赚。

  小苏刚来时,老苏也很客气,非要认个本家,四十多岁的人了还要和苏聪兄弟相称。

  在码头建仓库时他也很支持,这就相当于常年收购,谁不喜欢稳定的生意呢?

  老苏没事就邀请小苏喝酒,素酒、花酒都喝过,苏聪逢场作戏可以,但是对其塞过来的贿赂分文不取。

  苏聪志不在此,在东江不但有丰厚的收入和奖金,干得好升职极快,未来可期。

  什么时候开始冷淡了呢?就是从苏聪开始自建土糖寮开始,建就建吧,更坑的是还做了技术升级。

  徐闻这边一直生产的都是赤砂糖和砖糖,白砂糖和冰糖只有像苏先这样的大户,才有在当地无人会玩的技术,他家制糖坊每年都会精心制作一批,售价极高,仅比蜂蜜稍微便宜点。

  这种相对雪白细腻的糖,属于高级品种,专门用来销售给西夷,所以又被称为“西洋糖”,不是指西洋进口。

  东江的甜菜因为出糖率低,所以就在加工手段上下功夫,铁质器具更是标配,连熬过糖汁后的“潲水糖”(黑色粘稠的糖蜜)都利用起来酿酒。

  是的,“狼猛酒”其实就是制糖的下脚料。

  来徐闻工作之前,小苏同志特地去铁山郡的制糖厂参观学习过,所以看这边原始的制糖工艺简直手痒难耐。

  他一开始只是建了一个试试,看看用新的方法效果怎么样,结果大吃一惊。

  甘蔗要先榨成甘蔗汁,这是第一道工序,徐闻这边用的是荔枝木做的木辘。

  一人放蔗入辘,一人赶牛带动榨辘转动,先拉动第一个木辘,通过木齿带动第二个木辘,木辘互相挤压,连续三次后挤干蔗汁。

  苏聪条件有限,搞不了铁辘,就让石匠搞了石辘,这也是东江糖厂早期的做法。

  出汁水率就增加一成多,效率很是提高了两成多,而且石辘相对木辘更结实,损坏率和故障率都低了一倍。

  再一个是熬汁的火,这边用的是干柴,以及晒干后的甘蔗渣,也算是就地取材。

  苏聪安排自家的煤船,从安南下龙湾去收购,上好的无烟煤遍地都是,喊些土著给点粮食,屁颠屁颠的就给你装满一船。

  一来一回十天不到的时间,运来的煤就够苏聪用很久。

  再一个就是制白糖,因为赤砂糖杂质较多,回去后还要再次加工,而收购的白糖量少价高不划算。

  其实看起来神奇的制白糖工艺,简单的令人发指,就是在制造黑砂糖的基础上,淋上黄泥水而已。

  鹏哥当年跟云飞岛的制糖工人瞎扯淡,说是那谁谁谁家里熬糖浆,遇到地龙翻身,黄泥墙塌了,掉进糖锅里,结果出了白糖。

  要不然谁敢把黄泥水往辛辛苦苦熬制的糖浆上浇?其实就是个脱色的技术而已,用活性炭、硅藻土都行。

  古代工匠对偶然在工作中发现的,可复制型的特殊技艺,那都是相当的敝帚自珍,绝对会当成是独门秘籍、祖传秘技,最后都是传男不传女。

  在不懂这些原理的人面前,你就是当面告诉他,这就是普通黄泥水,他也绝对不会信,更不敢去尝试。

  就多这么一道工序,立刻身价十倍,他会认定你在里面一定加了什么神奇配方。

  你告诉我是一钱不值的黄泥水?哄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