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啦小说网>历史军事>大明1592>第484章 北郑作死,葛古的奋斗
  大明万历二十六年腊月,高度警惕的“北郑”在年前直接下令,自己治下的大明移民必须改俗入籍,否则直接驱逐出境。

  特么的年都不让你在这边过!蛮横的不要不要的!

  “平安王”郑松大权独揽,安南国事一言而决,自以为是的兵强马壮。

  区区高平莫氏,如果不是抱紧了天朝爸爸的大腿,早就生死族灭。

  所以郑松对大明还是抱着相当的敌意,自然也就不会对大明的移民有啥好脸色。

  南阮这些年跳的越发的欢,郑松收到的情报,大量的大明海商正在不遗余力的支持这个混蛋,这让平安王很是恼火。

  会安港离得远,他鞭长莫及,而且对南阮的火器部队还是有些忌惮,那就先拿自己治下的大明移民出出气再说。

  这个傻比怎么也没想到,他一念之差犯下了滔天大祸,在他眼中不值一文的大明移民,大明朝自己都当成的弃民,居然会有人帮他们撑腰。

  ……

  葛古表面上是个小商人,在安邦府(下龙湾所在)港口边上,开了一家小粮行,专门在这边收购大米,贩卖到海峡对面的徐闻。

  利润虽然不算太高,但是非常的稳定,北郑这边的大米产量很不错,但人总不能只吃大米不是。

  同样的道理,雷州那边主产甘蔗糖,但也不能光喝糖水,所以安邦这边和他相似的大明米商很多,大家都有各自固定的客户。

  每年三季占城稻收获之时,大批的大明米商就会在这边集合,用海船把一袋袋口味很差,就图量大的占城米运到海峡对面去。

  有钱人才不会吃这种米,味同嚼蜡,要么是自己家口粮田里种的上好珍珠米,要么就是高价买大明的贡米。

  占城米都是供给普通种蔗户的,价格便宜量又足,穷人能吃上米就算不错了,谁还在乎口味。

  葛古和其他大明粮商不同,他算是坐地户,粮行门脸不大,但是占地不小,有自己的私人小码头,还有不少砖石仓库。

  他经营的范围很广,除了主业的大米贸易,在粮季之外,盐、酒、糖、烟等,啥都折腾,当然这些东西就不会放在柜面上展示了。看書喇

  安邦府知府(还没大明一个县大)郑克莫是郑家旁支,也是安邦府最大的官,葛古想在这里混下去,自然要殷勤备至。

  盐、酒之物北郑属于专卖,但是内部人一转手,就是官盐官酒,获取暴利,更何况徐闻糖、吕宋烟这种奢侈品。

  葛古凭借这些有效的利益输送,进了知府衙门也是堂上客,在安邦府自然混的风生水起。

  他的真实身份是东江特勤,隶属于安南分局北郑行动处,主要工作就两项。

  一个是给徐闻那边运煤,下龙湾的露天煤矿上面只有薄薄的一层土,几锹下去就能看到上好的无烟煤。

  因为面积太大,当地人早就视若无睹,也没人管没人问,本来靠海边就种不了粮食,这边也就是一些下龙湾的渔户捕鱼为生。

  这种黑炭都是穷人家烧的,不花钱,推个小车,抬个筐在地里刨一刨就够烧很久。

  贵人们自然不会用这种带碳毒的脏物,用的都是木材和木炭。

  自打苏聪在徐闻站住脚后,这边就开通了专门的运煤专线,总不能让水手自己下船挖吧,所以岸上就设了个操作这事的站点。

  既然有人驻点了,相关工作就要开展起来,北郑这边是安南传统的精华所在,人口相对密集,自然也就少不了大明的移民。

  和南阮超国民待遇的大明海商移民不同,这边的移民大多是大明云南、广西边境之民。

  跑到安南这边的各种原因都有,但主要的成分,还是农民、工匠这类人,在这边种田或是做小手工讨生活。

  正经的海商才不会跑这边受气,会安港不香吗?

  葛古在自己店侧门搞了个吕宋国驻安邦代办处,专门处理这边移民入籍的管理。

  不同于会安港那边大使级豪华的吕宋安南大使馆,这边的代办处,连招牌都不允许挂,门都开在侧面。

  葛古过来两年了,总共才发展了四百多户,两千人都不到,就这还是他靠着经济手段才搞出来的效果。

  这边的移民都很麻木,对这个远在千里外的,什么吕宋国一点兴趣都没有,又不能当饭吃。

  好吧!入籍后一人发一斤盐干不干?傻子才不干?

  北郑这边估计有大明移民有四五千户,两万多人,步行一天路程的基本都来领了盐,哦不!是入了籍。

  两千斤的盐听起来不少,100斤一袋的标准装,也就10袋而已,吕宋盐已经把周边的土盐打的销声匿迹。

  干干净净的大粒海盐,五文钱一斤的批发价,你敢信?

  运到安邦的吕宋盐,加了运费算十文一斤卖给府堂老爷郑克莫的代理人,人家转手就是二十文往外批发。

  为啥葛古自己不卖呢?咳咳!北郑盐铁专卖,不允许私盐存在,加上葛古的目的也不是赚钱,他有自己的任务。

  葛古倒手挣的钱也都是作为这边的办公经费,传统的封建官僚,贪婪程度超乎想象。

  经过对话考核,确认担保人无误,办完登记入籍,按了手印。

  拿到一张卡纸和一个穿着红绳的铜牌,在赤旗下跟着吕宋“大官”重复着誓言。

  这样的经历对北郑的大明移民来说,非常神秘和新鲜,也很有趣,他们并没有意识到,从这一刻起,多了一道护身光环加持。

  愚昧的人啊!只会在回家路上,兴奋的捂着怀里一袋好盐,对今天这一趟没白跑沾沾自喜。

  当然那个纸牌牌和漂亮的铜片,在贴身口袋里藏得妥妥的,回家可要收好了,按照吕宋“大官”说法。

  他们现在也是有身份……额证的人了,真有意思。

  眼看就快过年了,一道晴天霹雳传来,平安王下令,不愿意入籍同越俗的大明移民,没收田地和住所,驱逐出境。

  为什么啊!凭什么啊!

  辛辛苦苦开的荒,一手一脚盖得房子,官府定的苛捐杂税,他们没少交一粒粮,没少交一个子,说赶走就赶走?。

  还有王法吗?还有法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