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啦小说网>历史军事>大明1592>第575章 钱粮趁手好办事,不拘一格纳人才
  下午陈大尚书到文化殿,把十天内850万两银入库的事,眉飞色舞这么一说,内阁其他六人都疯了。

  这再加上之前三国的税银一百万两,岂不是近千万两?(一百个小目标的感觉)

  一直以来困扰中枢的最大问题是皇帝怠政,现在解决了,但是大明最根本的问题是财政破产,入不敷出。

  治国如治家,没钱泪哗哗!

  原本一百万两已经够办不少事了,六部还要争抢一番,现在不用了,这么多钱可怎么花?

  别忘了,这可不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明年要拿赋税还的,还要加利息的,所以七个老头又陷入幸福的烦恼中。

  还是沈一贯有魄力,干咳几声引起在座的注意。(是的,一人一座,茶水茶点、水果不缺,这才叫上班)

  “诸公勿忧,先把眼前的急事捋一捋,子选(工部尚书杨一魁字)河工这一块要彻底的修出样子来,起码要能撑个十年八年的”。

  “肩吾兄(沈一贯字)说的是,年年修补年年决,不是没有规程,这不是钱粮不趁手嘛!

  这次给我三百万两,我再从沿岸常平仓拨足盐粮,让河工们吃饱,足饷,这一回要最少保上二十年太平”。

  工部尚书杨一魁还真不是狮子大开口,万历二十一年以后,由于黄河河身日高,倒灌清口,使淮不敌黄。

  杨一魁实地勘察数年,早就正式提出“分杀黄流以纵淮,别疏海口以导黄”,这个非常科学的“分黄导淮”治河措施。

  这可不是小工程,要动员几十万民夫,百万级别的物资,一定程度上消除黄泛区的灾难。

  这可是影响下游数千万人口,百十座沿河城市的特大工程。

  之前别说三百万银了,户部连三十万银都拿不出来,每年挤个三五万的也只能修修补补,一到夏季涨水,必然决口,沿河百姓苦不堪言。

  不种地就没吃的,种了地一到夏天就看老天爷脸色,谁也不知道今年那个地方会决口,赌命一般。

  这次如果钱粮到位,把这个大工程要是能搞起来。

  一方面修整河道,确保今后数十年南方的粮食安全,一方面以工代赈,也能让沿河的百姓挣点粮饷,利国利民啊!

  “行!我同意!”

  “我附议!”

  “附议!”

  内阁的其他六人一致同意,数年执念,今日得偿所愿的大司空(工部尚书尊称)杨一魁,激动的手都哆嗦。

  他起身来了个四方稽,众人也都起身还礼,大家心里都很激动,第一次感受到新政的好处。

  如果死鬼万历还在,修河?做梦去吧!没看三大殿都没修?

  杨一魁平静了一下情绪,忽然想到另一个坑爹的问题,工部人手不够,这么大的工程,人员物资的调度,可不是随嘴一说就成。

  “诸公,钱粮有了,我工部人手急缺,尤其是会算术之人,如果仅靠那些积年老吏,最后又是一笔糊涂账。

  李太宰(吏部尚书称太宰)你夹袋里的俊才可别藏着掖着,先给我这边补齐啊!”

  李戴也是一脸苦笑,别说调人给他了,他自己吏部的人都不够。

  “大司空你可别为难我,先皇怠政,天下官员缺额近四成,我连架阁库翻名录的人都不够,莫急啊!”

  “这事能不急嘛?我一个人就是跑死累死,也顾不周全上下游几百里的工程啊!”

  “谁不缺人?我们户部连数银子的人都不够!”

  “那是那是!我们刑部还要清狱,京城的都忙不过来!”

  一提到人手问题,刚才的和谐气氛立马变成吐槽大会,说起来都是泪,之前没办法只能混日子,现在想干活没人,你说尴尬不?

  唯有邢玠笑而不语,他那才是真正的苦笑,兵部现在就是个摆设,有人没人都一回事,大家心知肚明。

  “诸位诸位!听我一言!”

  老邢心说,你们就是见识浅,大明能没人?你们没想到而已,咳咳!打死他也不会承认,办法是他在鹏哥儿那边听到的方案,就举一反三的。

  “新政新气象嘛!不要被往日习惯的束缚手脚,无论是翰林院进士,国子监监生,甚至是各地举人,学院里秀才,为什么不能用?”

  大司马一语仿佛捅破了一张窗户纸,众人眼前豁然开朗,着啊!

  现在特么的自己就能提拔官员了啊!三品以上要表决,但是最缺的就是六七品的小官啊!

  “要是咱们直接任命,可能会被人说是官职私授、任人唯亲啥的!”

  众人都是嗤笑连连,大胆点,把可能去掉,那是肯定的!

  开玩笑呢!在朝堂大佬们眼中六七品的小官,往往就是普通学子一生的追求和梦想。

  “我有一议,事急从权,各部贴出告示,本部缺那些官职,要安排去做什么,需要什么能力,要求有什么资格。

  现在那个宛平新闻就不错,看得人也多,让他们加印个几版,以吏部名义把各部的缺职情况登上。

  指定时间,指定地点,公开招募,侍郎们初试筛选,诸公亲自面试拍板,最后吏部安排办理相关。

  先行挂职试用,类似权工部员外郎、权吏部郎中等等、进士出身的养廉银折半,试用一年后,吏部审核凭政绩转正。

  至于挂职的秀才,不享受养廉银待遇,举人享受两成,等明年开考,在职参加便是,中进士了就发一半养廉银,政绩突出就转正”。

  “哎哎,这办法不错!”

  “着啊!”

  “妙啊!”

  “可行!”

  这年头可是官本位,当兵卖命可能会再三纠结,但是一提当官,那还不是头皮磨尖了往里冲。

  京城里无所事事的芝麻小官都要成灾了,譬如翰林院的新晋进士们,平时就是吹牛打屁熬时间,等着外放。

  而且现在户部有了钱,养廉银一发,就等于俸禄翻倍,谁不想多挣点清清白白的钱呢?

  邢玠的这个建议虽然听起来有些匪夷所思,但是可操作性极强,见效绝对立竿见影。

  既解决了燃眉之急,又能体现出内阁重臣的权威,两全其美啊!

  当下众人一致通过决议,轰轰烈烈的万历二十七年大选官,正式拉开帷幕。

  户部近千万的银两还没入库,已经在这个内阁会议上被瓜分了七成,这年头干什么事离得开银子?没钱你说个嘚嘚!

  文华殿里,七个老头欢声笑语,壮志在胸、豪情满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