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李兄弟说不要报酬。”

  “不过大小姐您放心,这些卑职都懂得。”

  “定然不会让李兄弟白忙活!”

  老孙拍着胸膛,打包票说道。

  “那就好。”

  “别人给咱们帮忙,那咱们就是欠人家人情。”

  “钱财好借,人情难还!”

  “这报酬给了,咱们也能心安。”

  老者适时开口说道。

  ……

  分割线……

  ……

  加班回来晚,来不及更,先发出来一会儿修改!

  ……

  加班回来晚,来不及更,先发出来一会儿修改!

  ……

  加班回来晚,来不及更,先发出来一会儿修改!

  ……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

  明代时的锦衣卫、东厂、西厂、内行厂之“三厂一卫”,皆为官署名,是明代内廷的侦察机构;因其性质同为特务机构,关系亦密切,故常合称为“厂卫”。

  厂卫以设立时间先后论,为锦衣卫→东厂→西厂→内行厂;若以权势大小论,则锦衣卫<东厂<西厂<内行厂。

  ■锦衣卫。

  锦衣卫即锦衣亲军都指挥使司,为明京卫上直卫亲军指挥使司之一。洪武十五年(1382)四月,明太祖改原仪鸾司而置锦衣卫,即锦衣卫由皇帝的亲军系统发展而来。

  锦衣卫原为护卫皇宫的内廷亲军,皇帝的卫队,掌管皇帝出入仪仗。明太祖为加强专制统治,特置锦衣卫,掌管侍卫、缉捕,专司诏狱(奉皇帝诏令拘谨犯人之监狱),法司不能问。

  锦衣卫最高长官为指挥使(正三品),常由勋贵、外戚或亲信心腹担任。

  锦衣卫下属机构有十七个千户所。其中五个所统领军士,五个统领仪仗队,五个统领将军、力士、军匠,还有负责驯养供仪仗所用的大象等所。

  明成祖时,锦衣卫所属镇抚司分为南、北二司。南镇抚司专门管理军匠。北镇抚司专管皇帝交办的诏狱,直接取旨行事,用刑尤为残酷,审理不受三法司约束,审理结果直接呈送皇帝;明宪宗时,北镇抚司始刻有专印,所掌管之诏狱渐渐独立于锦衣卫之外,凡狱事不报卫官,专达皇帝;锦衣卫官不掌诏狱者亦不得干预其事。

  锦衣卫校尉除掌管侍卫、卤簿、仪仗外,专司侦察、缉捕官民,沿古制名称“缇骑”(因穿橘红色衣服而得名)。

  明初,缇骑制设五百人,其后累增至数万人。后东、西厂亦设缇骑。至明中叶,缇骑扩大到五、六万人,再加上收买的特务约有十五、六万之多。

  锦衣卫与“三厂”的职权基本无甚差别。但由于锦衣卫属于外官,奏事需用奏疏,还有勋戚及其子弟参加,不如东厂太监亲近皇帝,可直接奏事,故厂的势力总是要大于卫。如此,锦衣卫侦伺一切官民,东厂则侦察官民与锦衣卫。

  明中叶后,锦衣卫与东、西厂并列,活动加强,成为与厂卫并称的特务组织。

  ■东厂。

  东厂是明成祖设立、由宦官所掌握的内廷侦缉特务机构,始置于明成祖永乐前期。永乐十八年(1420),明成祖迁都北京,于东安门外迤北正式建立东厂官署,由宦官掌管,自此宦官更加骄横。

  东厂衙门亦称“厂署”,设掌印太监一人,全称“钦差总督东厂官校办事太监”,简称“提督东厂掌印太监”或“提督东厂”、“厂臣”;厂内人尊称为“督主”或“厂公”。厂公例由司礼监秉笔太监中位列第二、第三者担任。

  厂公之下设贴刑二人,一为掌刑千户,一为理刑百户,掌侦缉、刑讯。贴刑之下设四十余名掌班、领班、司房,分成十二颗,每颗设有管事。在外负责侦缉的亦分十二颗,每颗设有役长(档头)若干名,下辖番役(番子、干事)若干名,共有一百余名役长和一千余名番役。贴刑以下至番役均从锦衣卫中选任。

  番役遍布民间,侦缉来的情况由役长书面报告厂公,经过司房文字修饰之后,厂里以专用的密封牙章密封,直接呈送皇帝。

  由于厂公为皇帝亲信太监,可直接奏事,故东厂的权力在锦衣卫之上,并可侦伺锦衣卫。

  ■西厂。

  西厂为明代中叶宦官侦缉机构。明宪宗时为加强特务统治,于成化十三年(1477)在东厂以外增设西厂,由太监汪直提督。

  西厂的活动范围自京师遍及各地,随处侦事,罗织罪名,滥捕无辜,与东厂同为人所畏惧。而其缇骑倍于东厂,势力亦远出东厂之上,并可监视之。

  后西厂因劣行遭到大臣反对而曾暂废。1482年三月,明宪宗渐知汪直奸恶,遂正式废罢西厂。

  明武宗时,宦官刘瑾得宠专权。正德元年(1506)十月,明武宗擢刘瑾掌司礼监,复置西厂,命宦官马永成、谷大用分掌东、西厂,大权尽归刘瑾。

  1510年八月,刘瑾因重罪被捕下狱,凌迟处死;其党羽诛贬殆尽。

  西厂遂罢,不再复置。

  ■内行厂。

  内行厂即“内办事厂”,明中期宦官所掌握的侦缉机构,由大宦官刘瑾于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八月设立。

  明武宗前期,权阉刘瑾独揽朝政,由于东、西厂分别由马永成、谷大用掌管,他特于两厂之外更改惜薪司外薪厂另置内行厂,亲自掌管。内行厂从事镇压人民及异己官员,权力在东、西厂之上,两厂亦在其侦缉监视之列。

  1510年八月,刘瑾被捕处死,内行厂与西厂一起被废除。

  厂卫是明代由皇帝直接领导与监督的侦察机关,构成一套侦察特务体系。厂卫均可以不通过司法机构,直接奉诏行事,受理词状,任意逮捕吏民,用刑非常残酷,甚至打死为止。厂卫手段残忍,滥捕滥杀无辜,官民生畏,在明代政治上起了极坏的作用。

  要之,明代特务机构“三厂一卫”,论权力,内行厂最大,凌驾于锦衣卫与东、西厂之上。内行厂有权监视侦缉官民与厂卫;西厂可监视侦缉官民与东厂及锦衣卫;东厂侦伺官民与锦衣卫;锦衣卫侦伺一切官民。

  设置愈早,则职权愈小;设置愈晚,其职权愈大,这就是厂卫的权力关系。

  锦衣卫诞生于洪武年间,锦衣卫的存在是因为特殊的社会背景,明太祖朱元璋想要完成高度的中央集权,于是便要压制相权,持续削弱百官的权力和地位,在一系列考察后,朱元璋将身边的亲卫发展成了一个特殊的情报组织,这便是“锦衣卫”。

  这个组织是超然的,锦衣卫直接对皇帝负责,而且对于皇亲国戚、文武百官都有着“监视”的权力,除此之外,锦衣卫还可以直接逮捕这些重要的人物,在审讯的时候,锦衣卫不需要向朱元璋汇报。

  而在洪武年间,朝廷直属于皇帝管理的情报组织,就只有锦衣卫了。

  不过锦衣卫也是倒霉的,他们让人“闻风丧胆”,就是因为他们的神秘性和超然性,如此一来,他们便会加大监察的力度,可对于明太祖朱元璋来说,锦衣卫的存在就是为了制衡以及压制百官。

  却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锦衣卫越做越过分,时间长了,朝廷的文武百官没人能忍受朱元璋极端的“监视”和“政治恐吓”,朱元璋也在此期间发现了锦衣卫有些“擅作主张”、“矫枉过正”了。

  于是在胡惟庸案后,朱元璋解散了锦衣卫这个组织,在洪武末年,锦衣卫就已经“消失”过了一次。

  可锦衣卫明明贯穿整个大明朝,若是在洪武年被解散后就正式消失了,那后来的那些锦衣卫又属于什么情况呢?

  这就得从朱元璋的四子,明成祖朱棣说起了。

  朱棣虽然通过靖难之役夺得皇位,但朱棣得到皇位这个问题,终究是避免不了“正统”的拷问,而朱棣最早在南京城登基的时候,心里惶恐不安,后来便迁都回到了他的“封地”北京。

  明成祖迁都北京的背后,是中央皇权的再一次调整,而为了加强此前因为内乱而衰落的皇权,朱棣复活了“锦衣卫”。

  永乐朝的锦衣卫的任务和洪武朝的锦衣卫是一样的,负责监察百官,有着先斩后奏的特权,所以明成祖期间,锦衣卫的“刑房”北镇抚司凶名远播,让人闻之变色。

  因为锦衣卫的特性,明成祖利用这个组织迅速地解决了朝堂暗流涌动的问题,而这在锦衣卫们眼中看来,他们这是立了大功,这也是一次把锦衣卫推向辉煌的一次机会。

  自洪武末年解散了锦衣卫组织后,这是锦衣卫们能崛起最好的机会。

  但事实却并非如此,明成祖睿智地避免了锦衣卫一家做大的现象发生,他更是深谙皇权集中需要“帝王心术”的道理,于是他扶持了一个新的群体,让他们成为和锦衣卫抗衡的组织,那就是太监们组成的“东厂”(全称:东缉事厂)。

  明成祖一生是青睐宦官的,在他的崛起生涯中,宦官给予了多次帮助,于是为了自己能够更加直接地监管百官,也为了制衡锦衣卫,明成祖设立了一个这样的组织。

  和唐代后期重用宦官不同,明朝此次出现了一个庞大的“宦官”情报组织,这个组织对皇帝忠心无比,凝聚力极强。

  在东厂诞生之初,他们的势力比不过锦衣卫,但背靠着皇帝,东厂发展的速度很快,在朱棣的后期,东厂其实就已经将近和锦衣卫持平了,这个局面,也是朱棣想要的。

  在朱棣之后,东厂地位高于锦衣卫已经是“共识”了。

  在行事上,东厂是一个“加强版”的锦衣卫组织,而且能做到的事情要比锦衣卫更多。

  因为东厂是宦官,能直接进入皇宫,但是锦衣卫却不行,两者和皇帝的亲和度不同,而东厂的出现,对于文武百官来说更加地“痛苦”,明朝的皇权加强,正是在这个阶段完美演绎的。

  虽然东厂是皇帝的“新宠”,但时间久了,也会出现一个问题,那就是东厂也会“恃宠而骄”。

  虽然宦官对皇帝绝对忠诚,但这并不是皇帝想要的结果,大明天子始终要考虑皇权不受两边影响的方式,所以当东厂压制锦衣卫时,新的组织又应该出现了。

  西厂的诞生和一次“疑似”刺杀明宪宗的事件有关,那便是明朝宪宗成化年间的“李子龙”事件。

  李子龙通过“捕捉”狐妖的名义进入皇宫,而后被锦衣卫质疑将要“弑君”,此事导致明宪宗极其恐慌,借助这个契机,西缉事厂诞生了,它的名字简称便是“西厂”。

  西厂的成员是从锦衣卫中选择出来的,但是西厂和东厂一样,是为了颠覆上一个组织的权力而诞生的。

  西厂和东厂、锦衣卫不同,那就是行事范围更加地大,因为李子龙属于“民间人士”,所以西厂还要把手伸到了京城之外,覆盖几乎能听到的整个天下。

  但西厂的“命运”很短暂,人们把西厂和东厂、锦衣卫合称为“厂卫”,实际上西厂行事毫无顾忌,西厂的组织头目大搞“贪污腐败”,导致朝堂人心惶惶,比之朱元璋时代的锦衣卫更加肆无忌惮,明宪宗收到了众多大臣的“弹劾”,最终无奈解散西厂。

  其实解散西厂,明宪宗一点都不愿意,可是当时已经达到了君臣关系破裂的矛盾点,明宪宗必须妥协,虽然后来他重开过西厂,就连明武宗都重开过西厂,但是西厂的“名声”让它注定无法存活下去。

  所以一直到大明末,一直稳定的是东厂和锦衣卫,而东厂在后期已经完全掌控了锦衣卫,著名的明朝宦官魏忠贤就曾操控过锦衣卫的“升迁安排”。

  在明朝末,东厂成为皇帝手下绝对强大的情报、特务组织,虽说是“隐蔽”,但做起事来十分跋扈,大家又不敢反抗。

  而最终提一下“六扇门”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