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的白银价值是不断贬值的,当时的中国是个物产丰饶,品类极多的庞大帝国,却独独贵金属少。洪武24年,朝廷收到的银课是24740两;宣德5年为320297两。在天顺时,仅云南一省,每年产银十万两有奇。明代产银地计有浙江、福建、江西、湖广、贵州、河南、四川、甘肃等地,然八省所出,不敌云南之半。

  银价从明初到明末,逐渐呈现下跌。明初,官定白银一两值钱1000文;到了成化时,仅能换到800文;弘治时,能换700文。万历时金背钱400文换1两。天启时,1两白银换钱500文。总体来说,白银作为主要货币还是正统以后,且等值物的价值比例一直在波动。注:明代的物价不能以整个王朝来算平均值。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先以硬通货米价推算个基准比例:根据考古证明和文献记载,明代1斤约合今天1.5733斤,明代1石为120斤,约合现在的188.8斤。抛开灾荒的特殊情况,明代的米价是正德以后开始变高,崇祯朝达到顶点。

  50斤149元,这种大米平均是2.98元/斤,其实算比较贵的,我常吃的一种丝苗米119元50斤,算下来为2.38元。那么,以万历朝平均0.638两白银可以购买188.8斤的粮食,用这个来计算下就是:1两白银可以换算人民币(188.8*2.38)/0.638=704.3元。这是按照米价2.38元来算的,如果可以用通行的平均米价更佳,姑且这里就以704.3元计算。按照:隆庆元年,又重申了成化十七年的规定,国朝制钱及先代旧钱,每8文折银一分,即银1两折换铜钱800文。万历六年又规定,嘉靖、隆庆、万历制钱。“每金背八文,准银一分,火漆、旋边各十文准银一分。洪武等项与前代旧钱,各十二文准银一分,相兼行使”。

  [1]明朝的制钱有京、省之异,京钱称为“黄钱”,每文约重1钱6分,70文值银1钱,亦即700文折成银子1两。外省钱称为“皮钱”,每文约重1钱,每100文值银1钱,亦即1000文折成银子1两。一般说来,明代北京的银钱比价,大致为纹银1两,可以兑换制钱600文。自崇祯六、七年(1633-1634)之后,制钱价格渐轻,银价日涨。至崇祯末年,京钱100文,仅值银5分,即京钱2000文,才能兑换1两银子;皮钱100文,仅值银4分,即皮钱2500文,才能兑换1两银子。[2]我们姑且按照1两=10钱这个比例来算。1钱银子=70.43元。

  以此为基础我们来看万历朝白银的购买力:1.食盐价格万历年间盐价:《万历会计录》记载万历七年,淮扬二府“缉获私盐,每斤定价四厘。”四厘约为3.2文。[3]《太仓考》记载万历七年京营宫军食粮,“食盐一斤折银五厘”[4],合铜钱4文。我们就按照一斤食盐价值4文金背铜钱,上文提到万历六年又规定,嘉靖、隆庆、万历制钱。“每金背八文,准银一分。”,那么2斤食盐才价值1分银子,但是这个价格是官定,不一定老百姓4文钱就能买到一斤食盐,尤其是偏远的地方,我们不去考虑这些细节。那么1斤食盐=4文钱,也就是半分银子,合0.005两,0.005*704.3=3.52元,食盐的官定价格是3.52元/斤。

  黄仁宇引自《香河县志》中的记载,1527年的一道奏疏表明,在毗邻盐产区的南京,盐的零售价格大约是每美吨25两银子,就便是按照每400斤一石米的成本计算,每美吨的成本也不超过2两。1美顿=907.18千克=1834.36斤,成本为2两,则为一斤的成本是0.59元。又,案黄仁宇说:每个灶户每年都要上交3200斤盐,每400斤盐,按规定可以得到工本米一石。400斤盐工本米1石,也就是0.638两,704.3元,一斤盐米的工本是1.76元,盐工可以获得成本的2倍利润。2.纺织品的价格绢布:“绢一匹价六钱整”。[5]6*70.4=422.4元。取个毛估的尺寸一匹约等于13米,则一米的价格是32.49元。不知道这种绢布的幅宽是多少,我从淘宝搜到50厘米幅宽的一米价格是58元,90厘米幅宽是80元。到了万历中后期,一匹绢折银是7钱,也就是493.01元,一米涨到37.92元。

  这些都是官定价格,可能存在剥削老百姓的情况。当然,按照《工部厂库须知》里面记载,高级纺织品中的潞绸1匹要2.6两白银,1831.18块钱,一米140.86元。顶级纺织品大红纻丝要3.5两(2465.05元/匹,计189.62块/米),大红线罗要3.52两(2479.14元/匹,计190.70元/米)。其他纺织品,都从《工部厂库须知》里面摘选:2.1万历九年上等白绵价格是0.88两/斤,619.78元/斤;棉花绒大概要7分银子(计49.28元/斤);2.2万历九年的阔白布0.28两/匹,197.2元/匹,15元/米;苎布0.2两/匹,140.86元/匹,10.83元一米。另据《万历会计录》卷三七《营卫官军俸粮(杂支附)》,在京军士布花,按布每匹0.25两、棉花每斤0.06两折支。这么一看,给士兵的纺织品补贴折价不算低。3.茶叶价格万历九年,“芽茶每斤估银八分,比八年秋减□分;叶茶每斤估银二分,比八年秋增一分。”[6]即芽茶每斤0.08两,叶茶每斤0.02两。明代饮用的茶叶,分为芽茶、叶茶两类,其中芽茶是用幼嫩芽叶制成,叶茶用较大芽叶制成。芽茶:0.08*704.3=56.34元/斤;叶茶:0.02*704.3=14.09元/斤;4.其他食物的价格《万历会计录》卷三·《内库供应》也记载了万历九年春内府十库应收纳粮料的估价:小麦每石0.81两,糯米每石1.12两,黑豆每石0.44两,黄豆每石0.53两,绿豆每石0.71两,芝麻每石1.3两(这些估价也是包含脚价在内的)。小麦:1石=0.81两*704.3=570.48元/188.8=3.02元/斤;糯米:1石=1.12两*704.3=788.82元/188.8=4.18元/斤;黑豆:1石=0.44两*704.3=309.89元/188.8=1.64元/斤;黄豆:1石=0.535两*704.3=376.80/1888.8=1.99元/斤;绿豆:1石=0.71两*704.3=500.53/188.8=2.65元/斤;芝麻:1石=1.3两*704.3=915.59/188.8=4.85元/斤;5.马匹价格万历十四年,辽东巡抚顾养谦上疏说“辽左终岁征调,马日夜不得休,死伤多而地产少,故马贵,贵于关西十之四,其值几三十金乃得一战马,次则二十金.少亦十五六金。然官给之价,家丁马二十两,选锋军十八两,随征老哨与河东西各营马或十五六两或十二两,少至十两,辽左马价至十两者不堪随操矣。”[7]此时辽东上马30两、中马20两、下马15、16两。十两的马己经不堪随操,完全没有军事价值了。而关西上马大约21.4两,中马14.3两,下马大约11两。看書溂

  上马:30*704.3=21129.00元;关西上马:21.4*704.3=15072.02元;中马:20*704.3=14086.00元;关西中马:14.3*704.3=10071.49元;下马:16*704.3=11268.80元;关西下马:11*704.3=7747.3元;6.其他消费价格煤的价格,《宛署杂记》记载万历五年每百斤0.1两、万历二十年0.12两。100斤煤等于1钱银子,70.4元,1斤0.704元;到了万历二十年,价格上涨了一些。根据《宛署杂记》和《工部厂库须知》,万历二十年的一双草鞋需要3分银子,大概21.12元;万历五年的毛边纸10张要7分银子,49.28元,一张4.93元左右,尺寸多大暂时不知道。100张专门用来写奏本的纸要6钱银子,422.4元,一张4.22元;万历五年的一口小铁锅要八分银子,56.32元;大铁锅要1钱五分银子,105.6元;铁勺要21.12元;10个花碟只要6分7厘,平均4.72元一个。木桌0.5两1张,合352.15元/张,洗面架0.2两=140.86元;扫帚要2分半银子,17.6元;一把斧头3分银子,21.12元;一床凉席1分银子,7.04元。1只鸭子,三分银子,21.12元;大鹅一只,1钱八分银子,等于六只鸭子,126.72元;1斤猪肉,1分八厘银子,12.67元;7.一些有意思的开支万历年间,如果想从南京上新河娶一位美妾,其价格是140两银子。[8]据说瘦马的价格更恐怖;美妾:140*704.3=98602.00元=4.67匹上等战马;另据王世贞《觚不觚录》的记载,一个刚中进士在京城做官之人,需要贽见大小座主,拜会同年及乡里官长,酬酢公私宴醵,赏赐座主仆从与内阁、吏部的轿夫,等等,其花费着实不少。细算下来,最为节俭的需要每年100两银子,一般岁费300两银,最多者则可达600-700两。晚明时期,家庭单位趋于小型化,供养一个读书人相对来说更加吃力,穷书生是应付不起这样的高昂社交开支。《金瓶梅》里面记载西门庆赏赐给仆人、小厮的钱,一般在30~100文之间,也就是5分~1钱2分5厘左右,35.2~88块钱之间,一次赏赐最少能让下人买2.6斤猪肉,1.67只鸭肉,不可谓不是厚赏。

  坐营张团练带了200名军士来西门庆家帮忙,平均每名军士得到西门庆的赏赐是50~125文之间,也不算低。第六十三回,为他的宠妾李瓶儿办丧事,一次就兑换了500两白银,100吊钱,从这点说我也赞同西门庆对李瓶儿是真爱的说法,不仅仅是他哭的几乎昏厥,而是实打实的大操大办。看書喇

  西门庆与家奴来旺儿的媳妇宋慧莲私通,这个宋慧莲原来是个厨娘,和西门庆号上以后如胶似漆,甚至西门庆见她一次,就要在她身上花掉二三钱银子。第九十六回里面,包工头侯林儿带50个工人在水月寺修迦蓝殿,一个工人一天是4分银子,西门庆养个外遇一天的开销顶一个工人干小一个礼拜活。第九十七回里面,买了个十三岁的丫头,用了3两5钱银子,500张毛边纸的价格,潘金莲最后的发卖价格是105两,将近7.4万元,近10户普通杂工一年的全部收入之和。

  据明代史料记载,一个僧人或道士,一年大概需要吃米6石。[12]

  成化年间,朝廷赈济京城流民的食米数,是保证大口每人每月食米3斗,小口食米1斗5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