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啦小说网>历史军事>大明工业霸主>第057章 一代新人换旧人(2)
  “杨公,您对陛下裁撤顺天巡抚、保定巡抚等职,特设北直隶巡抚,并叫天津知州卢象升出任,有什么看法?”

  洪承畴撩了撩袍袖,边斟茶边说道:“先前迎战进犯大明的建奴,陛下御驾亲征得胜,归朝后就敕赵兴武为舞阳侯,更叫其总督北直隶军务。

  虽说在此期间,这朝中局势看似混乱,可您发现了没有,却有一条主脉络,始终都没有摇摆过。”

  “哦?”

  杨鹤接过洪承畴所递茶盏,眉头微挑道:“彦演,难道你发现什么了?说来给老夫听听,这卢建斗出任北直隶巡抚,可是引起了不少的涟漪啊。”

  随着魏忠贤退出外朝,只是领着司礼监、东厂的差事,一切都围绕着天子,在这小小的内廷行事,这也使得外朝的格局,悄然间发生着剧变。

  “我觉得吧…”

  洪承畴端起茶盏,呷了一口,沉吟片刻后,说道:“陛下是听信了赵志伟之言,想分我等文官之权。

  不知杨公有没有注意到,此人在天津三卫时期,所做出的那些事情,就有别于我大明现有之风。

  此人恪守的规矩,似乎跟我等文人所恪守的圣贤之道不同,他并不在乎出身,只是单方面的侧重才能,却无视德行。”

  杨鹤微微点头道:“彦演说的没错,这赵志伟本身就是这类人,从他发迹于天津,就跟魏忠贤勾勾搭搭。

  并且在这过程中,劝降背叛大明的刘兴祚,行事跋扈的毛文龙,还有……”

  随着一个个人名,从杨鹤的口中讲出,洪承畴微微点头表示认可,的确,在赵志伟不断崛起的过程中,跟他有关系,或者合作的人,那成分都是很复杂的存在。

  哪怕是熊廷弼,在此之前都是背负了骂名,但赵志伟知道熊廷弼有大才,就这般因权谋算计被杀,实在是太可惜了。

  其实从万历皇帝委派杨镐剿灭建奴算起,大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就陷入到一种怪圈之中。

  看似不存在权谋算计的地方,可实际上在辽东那边,却不知有多少人,都是被自己人给算计死的。

  “杨公高见。”

  洪承畴微微一笑道:“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受赵志伟的影响,陛下在做事方面,愈发随心而动。

  像出巡这等大事,关乎我大明社稷安稳,可陛下却丝毫不顾及朝堂如何,想起来什么,就做什么。

  这在我眼中看来,不好,不符圣君威仪。

  而恰恰是这次出巡天津,使得天子先前犹豫不定的事情,在赵志伟他们的安排下,竟下定了决心。

  赵志伟这个人太狡猾了,他想通过自己的权谋算计,站在勋贵的角度,来分我文官捆绑在他们身上的枷锁。

  卢象升出任北直隶巡抚,就是在走文武分立的路,现阶段北直隶、辽东两地,就是在瞧瞧的做这些事情。

  尽管他们隐藏的很深很深,可奈何一些蛛丝马迹,是怎么都扫除不干净的,这赵志伟是怀揣着异心的。”br>
  屁股决定脑袋。

  站在洪承畴的角度,其出身读书人阶层,洪家在泉州那边,又是有名的书香门第,在洪承畴的眼中,其非常看不惯赵志伟所做的那些事情。

  像这些年于北直隶、辽东两地,所兴盛起来的那些产业工厂,涉足了众多的势力群体,可在洪承畴的眼中,那就是在动摇重农抑商的国策。

  但是吧,赵志伟并未表露出‘工业新政’的理念,面对这些先前从没在大明出现过的东西,也使得像洪承畴这样的读书人,不好去界定这到底算什么。

  并且更为重要的一点,在那些反对赵志伟的群体中,也有不少眼红产业工厂的红利,表面上不屑一顾,可背地里却都拿着银子涉足其中了。

  “那彦演有什么想法?”

  杨鹤端起茶盏,呷了一口说道:“现在因为这件事情,导致朝中很多的大臣,都表达了强烈的不满。

  据老夫所知道的消息,先前弹劾赵志伟的那些言官御史,又再筹谋弹劾赵志伟扰乱朝纲之事。”

  “杨公,他们不会成功的。”

  洪承畴皱眉说道:“我方才就说了,赵志伟这个人很狡猾,此次陛下特设北直隶巡抚一事,其根本就没掺和进来。

  就算是想要弹劾吧,那也不能以此来弹劾赵志伟,即便卢象升这件事,跟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表面上人家却没做什么。”

  “……”

  杨鹤神情略显凝重,他不知道洪承畴说这么多,最后却以此作为论点,到底想要表达什么。

  其出任太常卿的时间不长,对当前朝中的局势,把握的并不是那般精准,若是在此期间,做出什么错误的决断,那必然会影响到自己日后的仕途。

  “杨公,我的意思是静观其变。”

  洪承畴沉吟片刻后,正色道:“据我所知道的情况,周延儒、温体仁他们,准备以弹劾赵志伟,规劝陛下而谋势。

  既然他们想要打头阵,那就先让他们探探风口,咱们要做的事情就是顺势而为,就看这卢象升在此期间,是否会被牵扯下来吧。”

  “好。”

  杨鹤点头应道:“既然当前局势不明,那咱们就暂不轻举妄动了,先看看朝中的那些大臣,都是什么表现再说吧。”

  大明的文官群体啊,向来都不是一个整体,那是有着诸多的势力群体组成,但在一些思想上,想法上,却是惊人的一致。

  这也是赵志伟为什么不选择抛出工业新政的想法,因为在大明的治下,只要科举制以八股取士为主,只要‘维新’的群体不够强盛,就算前期获取再多的优势,那后续也不可能跟进到位的。

  工业新政想要从一始终,引领着大明不断地向前推进,那就必须在思想上,在人上,有着相应的改变才行。

  若是没有了这一根本,就像是无根浮萍一般,稍有风吹草动就会飞起来,那先前所做的种种努力,就全部都白费了,一切都是没有意义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