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啦小说网>历史军事>大明工业霸主>第132章 力挺(1)
  此次白莲造反一事,已在齐鲁之地呈蔓延之势,且对京畿极为重要的漕运,也牵扯到其中了。

  倘若不能尽快平定叛乱,势必会影响到北直隶的安定,这对大明的危害太大,以上也是绝大多数人的想法。

  不过关于漕运受到威胁一事,对天启皇帝和赵志伟来说,变相的却也是一件好事情。

  在此次平叛期间,漕运势必是要停摆,那相应的海贸的比重就要增强,事后在开海一事上,亦能占据相应的话语权优势。

  福祸相依的事情,往往就是在不经意间出现,想要叫大明有更好的未来,大力发展海贸就是必然趋势。

  “启禀陛下,臣举荐燕国公,领兵前去齐鲁平叛!”

  熊廷弼神情严肃,看向天启皇帝说道:“此次白莲余孽造反一事,已不是简单的邪教作乱那般简单。

  其中还牵扯到很多层面,甚至有很多是国朝不清楚的。

  齐鲁乃是我大明的要地,倘若不能尽快平叛的话,势必会呈蔓延之势,北对直隶,西向河南,南对江淮,都会造成不小的威胁。

  而燕国公先前为我大明,立下过赫赫战功,纵使是猖獗凶悍的建奴,都不是其对手,若是让燕国公领军平叛,定能解决此番国朝震荡。”

  “臣附议!”

  “臣附议!”

  陈奇瑜、孙国民等一众兵部官员,纷纷站出朝班,神情坚定的拱手附议,这也是他们兵部的共识。br>
  回想起先前徐鸿儒造反之事,对大明所造成的冲击与损失,熊廷弼、陈奇瑜他们,绝不想看到白莲余孽造反,平白消耗掉大明积攒的些许元气。

  不管是威胁北直隶,还是威胁江淮之地,对当前的大明来讲,可都不是件好事情,毕竟这两处地域,在大明都具有非凡的意义。

  “陛下,臣有不同的看法!”

  周延儒率先走出朝班,拱手作揖道:“此次的白莲造反,毕竟是我国朝的大事,纵使燕国公有些才能,确实为大明立下些战功。

  只是燕国公先前在国朝引起不小的争议,甚至民间反对燕国公之声不小,白莲造反之事,已对我大明引起不小的震荡。

  叫赋闲在家的燕国公,统率我大明军队平叛,这未免有些欠考虑,若是京畿一带再生风波,对整体平叛来讲,并非是有利的事情。”

  “臣附议!”

  “臣附议!”

  周延儒话音刚落,就有十余名朝臣跟着出来附议,瞧见此幕的天启皇帝,紧握双拳,眸中闪烁着精芒。

  “陛下,依着臣之见,此次平定白莲叛乱,应以稳定朝局为前提,这样才能更好的平定叛乱。”

  崔呈秀没看周延儒,走出朝班拱手道:“毕竟此次平叛之事,方才熊尚书也已讲明,牵扯到的层面过多,国朝应兼顾全局才行。

  倘若朝堂不稳的话,后续出现大的争议,这对前方平叛之事,那也必将是不小的影响,所以臣举荐周应秋总督山东、河南,兼理粮饷。”

  “真真是荒谬至极!”

  熊廷弼紧皱眉头,看向崔呈秀说道:“周应秋先前何曾统率过大军,为我大明建功立业,其一直在朝中任职,面对这等凶险的白莲反叛,周应秋有何能力平定叛乱?”

  在大明文武失衡的政治生态下,凡是涉及到地方叛乱,或者外部威胁时,多是以举荐文官总管军政,调遣统兵的将领在帐下驱使。

  至于说直接将军事权力,交由大明武将控辖,这是不可能的事情,朝中的多数文官都是强烈反对的。

  “熊尚书,请你自重。”

  崔呈秀神情冰冷,看向熊廷弼说道:“本辅倒是想反问你一句,你究竟是朝廷的兵部尚书,还是他燕国公的兵部尚书?

  本辅知道你与燕国公私交甚好,但你是否考虑过,燕国公先前做的那些事情,在大明引起怎样的风波。

  难道在你的眼中,我大明除了燕国公一人外,能统率大军平定叛乱,国朝就没人可用了吗?”

  涉及到权力之争,涉及到己派利益,对崔呈秀来讲,他是绝不会有半点让步的,此次白莲造反之事,在崔呈秀看来,就是个简单的平叛之事。

  只要能调遣能征善战的将领,叫周应秋统属全局,跟山东巡抚袁可立、北直隶巡抚卢象升等,做好相应的配合,想平定区区的白莲反叛,根本就不算什么难事。

  “崔次辅有一言说的没错,我国朝可不单只有燕国公。”

  杨鹤走上前,高谈阔论起来:“我大明英杰何其多,一个白莲造反事,就要启用赋闲在家的国公。

  这要是传扬出去,岂不是说我大明无人可用?

  不过熊尚书所讲也不错,周应秋在某些方面还是欠妥当的,陛下,臣举荐洪承畴,总督山东、河南军务,兼理粮饷,与山东巡抚袁可立一道,平定此次白莲反叛。”

  站在朝班中的洪承畴,当听到杨鹤所讲之言后,眸中闪烁着精芒,内心激动的他,双拳下意识紧握起来。

  倘若此次平定白莲反叛事,凭借所立下的赫赫战功,那他想要擢升一部尚书,绝对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对熊廷弼所占兵部尚书位,洪承畴已经眼红很久的,不过平日里他都没表现出来,哪怕是在杨鹤跟前。

  ‘赵卿啊,事态果真像你所说的那般,朝中的这帮大臣,一个个所想的都是自己的那点私利。’

  瞧着眼前这争执的一幕,天启皇帝一言不发,神情冷然,心里却暗暗说道:‘所谓的出于公心,所谓的为社稷虑,那纯粹就是他们喊出的口号。

  为了能谋取更多政治优势,根本就没人真正关心,如何尽快平定叛乱,国朝的党争早已从明面转向了更隐秘处了。’

  此时在天启皇帝的内心深处,生出一种强烈的意愿,这次不管怎样,都必须要把枢密院设立起来,分走内阁的一部分权柄,夺走被大明文官群体,所牢牢把持着的军事权柄,不然大明就没可能完全中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