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啦小说网>历史军事>大明工业霸主>第133章 力挺(2)
  这人啊,一旦说手里攥住什么了,想要再叫他们撒手,那断然是不可能,也不现实的事情。

  从土木堡之变发生后,大明文武制衡、天子统筹的政治生态,就被一点点破坏,以至文官群体凭借祖制,凭借圣贤之道,一点点压制勋戚群体,继而将所有的权力,都向他们所掌机构靠拢。

  再加之大明的勋戚群体,能打的死的差不多了,历代天子中,确实没有出现太多人才,一点点积攒之下,就形成了现有的政治格局。

  皇权和臣权间的争斗,从来就没有停歇过,这期间还伴随着党争不休,使得大明存在着诸多弊政。

  “洪承畴有什么资质,能越过周应秋,去出任这等要职。”李夔龙走上前,看向杨鹤据理力争道。

  “平定白莲叛乱,并非朝夕所能解决的,需考虑到方方面面,依着本官之见,周应秋赶赴齐鲁之地统筹平叛大计,才是最合适的。”

  “话可不是这样说的。”

  周延儒见状,皱眉上前道:“依着本官之见,温体仁有大才,当前国朝遭遇这等浩劫,理应过早为社稷平息。

  陛下,臣举荐温体仁,总督山东、河南军务,兼理粮饷,有袁可立、卢象升他们在旁协助,定能平定白莲叛乱。”

  先前未涉及到核心利益,参加御门听政的这帮大臣,一个个还能耐着性子,不主动跳出来表明态度。

  现在天启皇帝想明确平叛人选,诸如崔呈秀、李夔龙、周延儒、杨鹤等一众大臣,一个个都按捺不住了,纷纷举荐他们心仪的人。

  毕竟若能平定白莲叛乱,这绝对是不小的功勋,哪怕他们没直接参与其中,但凭借举荐之功,也能得到相应的政治资源。

  面对这样的一种情况,内阁首辅黄立极,内阁大学士刘鸿训的神情,变得异常凝重起来,这超出了他们的预料。

  明明叫燕国公赵志伟率部平叛,是最简单明了的事情,然奈何先前赵志伟所做之事,触碰到很多人的利益,以至于很多人的心里,都不愿看着赵志伟再度起势。

  倘若赵志伟立下此等大功,那除了晋升到内阁之外,似乎没有其他更好的选择了,关键赵志伟这个新晋勋戚,还是与国同休的国公,真要是跑到内阁任职,那对整个文官群体来讲,是绝对不能接受的。

  “陛下,既然大家对臣举荐燕国公,担任平叛大臣有异议。”强压怒意的熊廷弼,没理会吵闹的众人,拱手作揖道:“那臣自荐,臣愿亲赴齐鲁之地,统率各地抽调的大军,平定白莲叛乱!”看書溂

  “……”

  熊廷弼此言一出,叫原本吵闹的众人,一个个都露出惊愕、难以置信的神情,先前他们还真没想到,熊廷弼会这般说话。

  坐在龙椅上一言不发的天启皇帝,听到熊廷弼之言,眸中闪过一道精芒,既然群臣都反对赵志伟率部出战,那叫熊廷弼顶替出任,也是不错的选择。

  站在天启皇帝的角度考虑,内廷、京城这边的除贼行动要做,祸乱齐鲁的白莲叛乱也要做。

  若是能在最小损失下,将这两件事情都解决好,这对大明社稷而言,无疑是件利好的事情。

  “真真是可笑,熊尚书,你身兼兵部要职,在这等动荡之际,不想着坐镇京城,多多替陛下分忧,却想着亲赴齐鲁之地,这不符合国朝制度,更违背了祖制。”

  “没错,熊尚书能出任兵部尚书,那是得陛下青睐,先前朝廷叫你出镇辽东,你做了什么?要是再出现类似‘经抚不和’之事,这责任谁来承担?”

  “就是,熊尚书是真的想为社稷分忧?本官看不是吧,你莫不是想借助此事,来多多收拢名望吧。”

  “陛下……”

  就在天启皇帝心里权衡叫熊廷弼赴齐鲁之地,主抓平定白莲叛乱之事,以崔呈秀为首的那帮大臣,不少都跳了出来,死抓着熊廷弼的把柄,开始了一次次攻击。

  虽说当前熊廷弼出任兵部尚书,然先前所做的那些事情,不管是对是错,可在特定的时期,拿出来进行质问,进行攻击,依旧能产生极大的威力。

  看着眼前这帮大臣,一个个情绪激动的神情举止,一直在旁候着的魏忠贤,明显能感受到自家皇爷,此次是真的生怒了。

  甚至魏忠贤都没有想到,自从退出外朝纷争后,先前跟随在他身边的那些大臣,一个个竟变得这般陌生。

  “够了!!”

  天启皇帝怒声斥道:“瞧你们一个个,那宛如悍妇骂街的言行举止,还有没有点朝中大臣的身份。

  就一个小小的平叛事,便在这里不尊礼仪的争吵起来,看见你们这种状态,不知道的还以为我大明要亡社稷了。

  今日御门听政就此作罢,尔等将想举荐的大臣,以奏疏的形式呈递通政司,朕到时会决断。”

  言罢,也不管眼前诸多大臣,究竟有何反应,便一甩袍袖的站起身来,朝着乾清宫方向走去。

  “陛下,平叛之事不能拖延啊,当尽早明确才行,此次御门听政,臣觉得是最好的时机啊。”

  “陛下,您不能就这样罢朝啊,此事若不能商定下来,那齐鲁之地的反叛之势,就会蔓延开来啊。”

  “陛下,臣等所讲之言,句句都是为了国朝社稷啊,您不能连这些忠言逆耳之谈,都听不……”

  当天启皇帝气汹汹的转身要走,聚集在皇极门的这帮朝中大臣,尤其是科道的那帮言官御史,一个个都情绪激动的高呼着。

  然对身后所发生的种种,天启皇帝根本就没有在意,若真听他们的话,不加丝毫的思考的话,别说是平叛了,甚至齐鲁之地的白莲反叛之势,将会变得愈发严重。

  面对这样的一种架势,天启皇帝的内心深处,是愈发坚定要特设枢密院,日后大明再遇这类紧急战况,当由枢密院全权负责,敢有任何推诿、怠慢者,一切按大明法纪来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