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啦小说网>历史军事>大明工业霸主>第13章 集权与分权(1)
  “赵卿,明确了内阁人选,这对某些守旧派势力而言,可谓是不小的打击。”

  天启皇帝脱下厚重的衮服,面露笑意道:“等到孙师他们进京赴任,围绕新政的领导核心,算是彻底定下了。

  新定的内阁体制,五年一任,贯彻责任制,这对想靠上疏弹劾、操控舆情,就想左右内阁人选,将是彻底的打击。”

  一直以来,在大明内阁任职的大臣,即便是德高望重者,但若触碰到核心利益,必然会引起多数人的弹劾。

  以科道为首的言官御史,成分是极为复杂,来源也是极为复杂。

  大明初设科道制度,本意是为起监察、制约等作用,帮助大明天子,来调节朝堂的内部属性。

  但是随着党争的形成,渐渐的,这一利好皇权的制度,就变了味道,成为某些人,某些派系,行党同伐异之实。

  “工业新政若是想长久推行,就必须有个底蕴强的内阁班底。”

  赵志伟面露笑意道:“孙师他们,在国朝威望很高,且拥有丰富的执政经验,而黄次辅他们,都是我大明的良臣。

  考虑到朝堂的稳定和秩序,在这次调整内阁中,陛下将崔呈秀留在内阁,是极为英明的决定。”

  治国如烹小鲜。

  作为大明的天子,即便是推行工业新政,天启皇帝也要多方兼顾,避免北疆各地出现新的风波。

  “对待国朝的那帮大臣,不可能全部都罢黜掉,毕竟真那样做的话,只怕国朝就陷入到停摆状态。”

  天启皇帝撩了撩袍袖,说道:“正如赵卿先前所说,推行新政的初期,要以维稳为主,将好的制度,好的设想,一一明确并落实下来。

  我之前也想了想,叫储备名单中的人才,先到各处下放锻炼,在推动新政的同时,再逐步进行替换,这才是最好的。

  毕竟要做的工业新政,将涉及到北疆各地,还要时刻警惕南方诸省,大明的摊子很大,需要做的事情有很多。”

  在大明去做一项从没做过的事情,天启皇帝和赵志伟都没有可参考的经验,他们需要边推行边摸索,寻找出适合大明的新政道路。

  “陛下,内阁的秩序既然已定,那相对应的一些权柄,就必须要赋予到位。”

  赵志伟想了想,说道:“从太祖高皇帝废除丞相制,再到设立内阁制,这一路走来,内阁的权柄,是一点点增持的。

  擢升进内阁的大臣,想要统属六部等辅佐天子,就必须以六部尚书之位,才能做到管控好六部事,继而叫别的衙署跟着做事。

  若是想深化落实工业新政,那对于模糊的概念就必须去除,建立起明确的统属关系,这样才能带动六部,带动要新设的部级衙署,统御好整个大明。”看書溂

  总体来说大明构建的国制,是相对完美的体系,尤其是在小农经济下,若无小冰河时期的破坏,大明根本就不会出现问题。

  但是现在要转向工业经济,并打算持续发展工业体系,参照大明现有国制,增设一批衙署就尤为重要了。

  “此事等孙师抵达京城,正式赴任内阁首辅后,便叫孙师呈递奏疏,朕恩准,一方面增强孙师权势,另一方面明确内阁地位。”

  天启皇帝开口道:“既然要推动工业新政,那围绕内阁所延伸的班底,就必须听从内阁指令才行。

  没有相对的集权体系,就各顾各的做事情,推动变革,纵使前期不出现问题,那后期也会生出乱子。

  能现在解决的问题,就绝不能留给后人去办,不然等那个时候想动,就又掉进所谓祖制的怪圈中。

  不过赵卿,在现有六部之外,特设商业部、水利部、教育部、审计部等衙署,是否有些过少?

  就咱们所商定的工业新政,期间还有不少的领域,都是没有明确各自衙署的。”

  大明现阶段的六部体制,对所定工业新政,是很笼统宽泛的,许多职权若没明确下来,纵使搞深化落实,也会受到各种制约和掣肘。

  所以在大明六部之外,再开设一批职权清晰的衙署,是非常有必要,也是必须要做的事情。

  “陛下,你的这种担心是对的。”

  赵志伟想了想,开口道:“不过陛下,我们要去做的事情,并非朝夕就能完成的,贸然开设太多衙署,但是所储人才不足,就随便挑选些官员担任要职,这是会出大问题的额。

  与其那样的话,倒不如暂时不设这些衙署,等到后续持续推动新政,培养出相对应的人才,再逐步开设新的衙署,才是最合理的。

  且当下我们做的事情,尚没取得相应的成果,便特设太多的衙署,那对于国朝的公信度来说,也是不小的威胁。”

  对工业新政的态度,天启皇帝是坚定的,是支持的。

  所以在一些事情上,难免会有些心急,想趁着亮明大旗,就将它们一一落实,这样才能表明决心。

  “赵卿说的没错,是我有些心急了。”

  天启皇帝想了想,点头说道:“诸如这铁路、公路等领域的事宜,当前在大明的规模还很小。

  若是贸然特设相应的衙署,肯定会引起较大的争议。

  本身亮明新政的旗号,对国朝上下的影响就不小,若因为这些事情,导致上下不能统一思想,朝着既定的路线前行。

  那要是时间长了,肯定是会出现大问题的,这是谁都不想见到的。

  先将眼前明确的事情做好,等那些领域起了成效,形成一定规模,并切实在大明产生影响,那再特设相应衙署,就水到渠成了。”

  在没有亮明新政旗号之前,天启皇帝在处理朝政之余,可是没少去总结历朝历代,多数新政失败的原因。

  归根到底还是步子迈得太大。br>
  许多事情仅仅有个头绪,为了推动新政,而明确这些所谓新的东西。

  连行之有效的策略都没,更别提没有坚定的拥趸群体,那做这样的事情,又岂会有成功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