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啦小说网>历史军事>大明工业霸主>第54章 教育,要抓在新政的手里
  尝到甜头的天启皇帝,对大明的科研领域,内心深处是极为重视的。

  毕竟这是引领大明,持续向前的根本。

  “赵卿…我觉得对大明教育的谋新,必须大刀阔斧的搞起来。”

  天启皇帝端起茶盏,呷了一口,正色道:“先前内阁这边,围绕工业新政,所定的各类良策,在各地推行完善。

  这些成绩都是有目共睹的。

  然而在教育这一块儿,做的却很是保守,这一点很不好。

  当前的大明,处处都在改变。

  蒸汽火车的问世,于大明而言,将会带来一场颠覆性的改变。

  倘若大明的主流,依旧靠读几本四书五经,精研八股,就能凭借科举取士,成为大明的官员,这就不好了。”

  这是要调整大明科举了。

  此制一动。

  大明文官群体的根基,所谓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理念,就彻底被打破了。

  然当前的国朝,的确有底气,也有资本,去改变传承千年的科举了。

  赵志伟放下手里的奏疏,眉头微蹙的思索起来。

  想想当前的大明国情。

  仅仅是财政这一块儿,随着各类的税改,开始逐步从辽东治下,向着北直隶等待转移,那框架结构变得更完善起来。

  像拆东墙补西墙,随意摊派赋税,大搞横征暴敛的事情,已然被彻底扼杀掉了。

  “皇爷~”

  见赵志伟陷入沉思,一旁的魏忠贤,站起身来,替天启皇帝换了盏茶,递到天启皇帝的跟前。

  “嗯。”

  天启皇帝应了一声,伸手示意魏忠贤,去给赵志伟换盏茶,不过却没出言催促,陷入沉思的赵志伟。

  事关教育方面的调整和改变,要动的地方很多,不是简单的几句话,就能把这件事情给做好的。

  “陛下…这件事情真要做起来,那国朝就要调拨不少银子,才能起到想要的成效。”

  赵志伟收敛心神,正色道:“过去围绕科举取士的那套教育体系,其实就是小农经济下的王朝,出于统治稳固,简拔人才所衍生出的教育思想。

  读书是一项耗费钱财的事情。

  这对大明多数的群体,是没办法支撑的,也不可能叫自家的子嗣脱产学习。”

  天启皇帝点头表示认可。

  的确。

  纵使是在当前的大明,除发展相对好的辽东和北直隶,在其他的地方,那受教育程度还是很薄弱的。

  “当前的大明,对于人才的核心需求,其实已经变得不一样了。”

  赵志伟端起茶盏,呷了一口,继续道:“没亮明工业新政以前,我大明的晋升渠道,其实从各个层面,被各类的特权群体牢牢把持着。

  毕竟他们有底蕴,有实力,能支持自己的子嗣,甚至是族中子弟,长时间脱产学习。

  这些是寻常的百姓,所无法追赶,或效仿的。”

  “那么赵卿觉得,这件事情要怎样做,才能达到我们想要的成效?”

  天启皇帝撩了撩袍袖,正色道:“人才…各类型的人才,是保障工业新政持续推进的根本。

  我们明知道这些问题所在,倘若不做出改变的话,那是不负责任的。看書溂

  这件事情不管耗费多少银子,哪怕再多,我都愿意去做,甚至触碰到再多利益,引发再多的动荡,也要坚定的做下去。”

  科举制度从诞生到发展壮大,传承这么多年,期间不知有多少的王朝更迭,但该制都没有消散,相反却愈发强盛起来。

  人才的选拔,是维持统治稳定的根本之一。

  “想改变这种情况,国朝就要多步并行的走。”

  赵志伟伸手示意道:“由教育部进行牵头,会同礼部等有司衙署,制定并推出改变科举体制的良策。

  以后国朝举行的科举,不再局限于八股这一类,要将兴盛发展的新学学科,亦囊括到其中去。

  通过三到五年的逐步落实,直到废除掉八股这一僵化的产物。

  与此同时,教育部等有司,还要改组地方学政制度,大力建设各级官学,编撰各类官学教材,推出适龄学童必须进修的政策,树立九年兜底教育……”

  捧着茶盏的魏忠贤,面露震惊,听着赵志伟所讲的这些,内心深处生出阵阵的惊骇。

  想改变大明的教育,竟然要做这么多事情啊。

  倘若所说的这些构想,都要一一落实的话,那国朝每年要花多少银子,那又会引起多大的风波啊。

  魏忠贤的心里比谁都要清楚。

  以士绅为首的大明特权群体,牢牢把持着教育的话语权,这是维系他们自身利益的根本所在。

  权力所带来的诱惑,叫那些自诩‘士大夫’的群体,都是铆足劲儿,想通过大明科举高中,继而跻身大明统治阶层。

  像生活在底层的百姓,本身就是被统治的群体,他们有什么资格,来跟统治阶层,分夺这部分权力?

  “这要做的事情,还真不少啊。”

  天启皇帝双眼微眯,正色道:“甚至有不少部署,还跟工业新政的联动性很强,这些是我没考虑到的。

  户籍改制,税收明确等等,这就像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

  急躁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依着赵卿所言,想要达成这些谋划部署,先在北疆各地落实,国朝仅在教育这一项,每年少说要一千万两银子兜底。

  若是推广到全国的话,那支出的银子,更是成倍的增加。

  不过就算花费再多银子,若能多多给国朝培养人才,在各领域选拔出人才,这些国朝就要坚定去做。”

  “教育,要抓在新政的手里。”

  赵志伟点头说道:“现在国朝培养和储备的人才,足够支撑前期发展,所以在这件事情上,也给国朝留下足够的时间。

  物质方面的樊笼,早已被彻底打破。

  思想方面的樊笼,若是也能被彻底打破,那大明锐意进取之势,不是几句话,掀起一些舆情,就能给打断的了。”

  “那没说的!改!”

  天启皇帝站起身来,朗声道:“等回到京城后,便召集有司官员,就此事进行研讨,切实做出相应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