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啦小说网>历史军事>大明工业霸主>第289章 大明的顽疾,在于人
  大明是带有魔幻色彩的王朝,一部王朝史,数不尽的皇权与文官群体的争斗,尤其是在大明中后期,凡触及到文官群体利益的,就会有莫名其妙死掉的皇帝,或者在鬼门关转悠一遭的皇帝。

  皇帝这个职业,看似掌握天下大权,想杀谁就杀谁,想要谁就要谁,然却也是一个高危职业。

  如果说明太祖在陵寝里知道,自己的子孙后代,会被自己杀到胆寒的文官群体算计到死,只怕会气得从陵寝里蹦出来。

  曾几何时,在大明的《大诰》里,对敢贪墨银子、以权谋私的贪官污吏,那手段是极为暴烈的。

  “陛下,其实在咱们大明,之所以存在这么多问题,最重要的一点,就在于为官的这些读书人群体,出现了很大问题。”

  赵志伟走在这运河边上,踩着湿润的土地,对天启皇帝说道:“要知道我大明的统治基础,就是规模庞大的自耕农。

  朝廷在天下收取的各项赋税,都是来自于这帮自耕农,可我大明的读书人呢,有拥有很大的特权。

  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环境的一些改变,就会导致这些本属于自耕农的土地田产,慢慢的转移到了这帮有特权的读书人手中。”

  天启皇帝看着眼前的运河,负手而立,感慨道:“赵卿说的角度很新颖,但却是站在我大明现有问题的根节讲明的。

  没错,朕自登基称帝以来,也渐渐的发现了这一问题,统治着这么庞大的疆域,很多时候却连赋税都征收不上来。

  面对突发的战况,突发的灾情,往往朝廷竟然拿不出银子。

  如果说想要解决问题,还要靠增派新的赋税,用这种拆东墙补西墙的方式,来解决此前暴露出来的问题。”

  随着时间的推移,对封建王朝的统治寿命来讲,大明已然步入到末期,这也使得很多问题都暴露或处在加剧之下。

  严重的社会矛盾对峙,严重的贫富两极分化,严重的土地兼并,严重的恶劣环境等等,这些都是大明当前的顽瘴痼疾。

  可围绕着这些顽瘴痼疾的核心是什么?

  那就是日益增多的士绅读书人群体。

  ‘士、农、工、商’,这是流传两千多年的阶层思想,历朝历代都以读书人为尊,这必然会闹出很多的问题。

  “这就是我大明最需要改变的一点。”

  赵志伟紧接着说道:“陛下,臣说一句大逆不道的话,眼下咱们大明的子民,已然承受了很大的负担。

  而他们所背负的这些担子,其实这中间有很多,都不该是他们所背负的。

  可面对庞大的读书人特权群体,谁又会在意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卑贱之人呢?

  为什么我大明会出现反叛?

  一方面的确是有些野心勃勃的人,可另一方面是我大明的子民,心伤了,他们抗不下去了,所以才选择了这条不归路。”

  “唉,治国艰难啊。”

  天启皇帝罕见的叹了口气,说道:“朕又何尝不知道这些呢?但面对这样的情况,朕一边恨其不争,一边又不得不用这些读书人。

  如果说朝廷离开了这帮人,那大明会在最短的时间内,就会陷入到动荡之中,但有些人做的太过分了。

  赵卿,朕跟你说点实情吧,眼下朝廷国库很薄弱,治理这么庞大的疆域,还有辽东那摊子事,这银子根本就不够用。

  朕心中也清楚大明的子民,已经背负了很多东西,可若是没有这些增派的赋税,那大明将会在最短的时间,爆发出一项项新的问题。”

  别看天启皇帝还很是年轻,但登基称帝的这几年,凭借着自己的聪明才智,也摸清楚了大明现有的情况。

  尤其是当他看清朝中那帮东林党大臣,那一副副空谈误国的嘴脸,所以便选择任用身边的亲信宦官魏忠贤,让其在朝中开始掌握权势。

  在大明起来的这些权阉,有哪一个不是靠着皇上宠信,或者内廷有所倚仗的?一帮阉割进宫的宦官,离开了皇权,他们算什么?

  啥也不是!

  不光是朝中的那帮大臣,就算天下的读书人,对宦官这个群体,那都是发自内心的鄙夷的。

  当然在这些人之中,也有为了自身利益,或者其他算计,投效到这帮宦官麾下,以求有所谋。

  “陛下说的没错,臣心里此前就想过这些问题。”

  赵志伟双眼微眯的说道:“其实当初在没有率部援辽前,臣就不止一次的再想,如何能领着天津左卫的军户过好。看書溂

  随后援辽去往前线,尤其是见到被建奴剥削奴役的百姓,臣只觉得这心,就像是被刀割了一般。

  想要不叫大明的子民,遭遇这些非人的梦魇,就必须要从上自下的进行改变,但这又谈何容易呢?

  所以,这也就有了臣在宫中,向陛下提出‘天津撤卫设直隶州’的想法,打造我大明特区,来寻求真正的改变。”

  天启皇帝说道:“所以赵卿,你就把心思放在了产业发展,还有漕运、海运这几个方面上?”

  在巡视运河的途中,天启皇帝向赵志伟询问了很多。

  尤其是天津直隶州治下,准确的来说是原天津三卫治下,所筹建起来的那些轻工业体系,使得天启皇帝想到了很多,内心的想法也有不小的改变。

  大明真的缺银子吗?

  真实的答案,是不缺!

  随着大航海时代开启,大批的银子流入大明,不过这很大一部分银子,都被各方势力窖藏起来了。

  “陛下英明。”

  赵志伟笑着说道:“臣准备用三到五年的时间,将天津打造成大明的贸易特区,通过海上贸易,来扩展我大明的开源。

  陛下,咱们大明就禁海、开海一事,来回折腾了很长时间,但是私底下的海上贸易,却一直都存在啊。

  世人眼中富庶的江南之地,那些个商绅群体,背着朝廷,掌握着一支支船队,对外展开各项贸易往来。

  若是朝廷能主导海上贸易,那还会出现银子的空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