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啦小说网>历史军事>大明工业霸主>第237章 做与不做(1)
  活在这人世间,万变不离其宗的根本,那就是利益。

  因为赵志伟的存在,还有他所做的那些事情,使得不少人的既得利益,受到了冲击和影响。

  且赵志伟心里还明白,哪怕是现阶段,张维贤这些跟他有交情的勋贵、官绅,眼下能聚在一起,做他所谋之事,那日后也难保会因利益冲突分道扬镳。

  人性嘛,这都不足为奇。

  “大哥,这京畿一带的勋贵、官绅,未免有些太热心了吧?”

  赵志超面露苦笑,看着自家大哥,说道:“眼下我铁路局这边,不过才开启前期勘测事宜,就不止一波人,来通州这边打探情况。”

  “这帮家伙没干扰到你们吧?”

  赵志伟微微一笑,端起身旁茶盏,呷了一口,说道:“老三,以后像类似的事情,你还会遇到很多。

  没办法,铺设铁轨直道一事,在不懂门道的外人眼中,就是简单的将两根铁轨,从通州一路铺到遵化就是了。

  但是你们这些参与蒸汽机研制的,那都清楚这件事情,其实并不简单,正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所以要多多理解才是。”

  听完自家大哥所讲,赵志超摇头苦笑起来,然心中却生出阵阵感慨。

  是啊,若自己没参与蒸汽机的研制,那想法跟外人是一致的。

  一个所谓的马拉火车,能承载多大重量的东西,无非就是将所铺设铁轨直道,尽量取直就行了,缩短不必要绕道的路程就是了嘛。

  可事实上,情况并非是这样的。

  有些路程必须绕道,有些路程必须取直,凡事并没有绝对,毕竟现在他们所做之事,在大明是没有先例的,这也就没了所谓参考一说。

  赵志超从天津来京畿这边,主持铁路局铺设铁轨直道一事,可谓是承受着巨大压力,毕竟此事要是做不好,那对自家大哥的影响不可谓是不大啊。

  “大哥,眼下京畿一带的舆情,是否出现逆转了?”

  赵志超感慨之余,看向自家大哥说道:“按理说这么多勋贵、官绅感兴趣,他们门下的人,前来铁路局衙署这边,询问具体路线情况。

  那这帮人的能量,多少是能影响一些时局吧?

  为减少这方面的麻烦,我将一些特定区域的路段,在整理刊印出来后,交到了这帮勋贵、官绅手中。

  而那些需详细勘测、论证的区域,则没有告诉这些人。

  且在这两日间,锦衣卫那边传来的消息,那些争议不大的路段,凡跟他们没关系的田产,其所持之人的家里,都涌进大批的人。”

  赵志伟笑着说道:“老三,鼓捣闹事的那帮人,跟这帮想参与的勋贵、官绅,是两类群体,不一样的。

  现在京畿一带的舆情,甚至有扩大到整个北直隶的趋势,不过你无需操心这些,你只要能安心做好铁路局事务即可。”

  赵志超听闻此言,便知道是怎么回事了。

  虽说这些年,他一直领着匠户营,在天津那边做事,可这并不代表,他就是两耳不闻窗外事。

  “嗯,那咱们就不聊这些事了。”

  赵志超站起身来,去拿来一份文书,递到赵志伟跟前,说道:“大哥,这是我对通遵一线铁轨直道,需多少体量的铁料、轨枕等各项产业的构想。

  当前想涉足此事的人,有些过多。

  为方便铁路局日后整体发展,我觉得应做些干预性措施,避免出现客大欺主的情况。”

  接过这份构想文书,赵志伟便认真翻阅起来。

  从专业角度来看,自家三弟所拟定的这份文书,的确能叫铁路局的发展,呈现良性发展的态势,不至于说会被这些外来势力所左右。

  但是站在整体布局的角度来看,这个格局还是有些太小了,有些时候想做成一件事情,就不能只从某一方面考虑,要多方面统筹考虑才行。

  “老三,你所拟定的这份文书,所规划的体量上,必须增设至少一倍才行。”

  合上手中的文书,赵志伟神情正色道:“你心里所担心的那些事情,我心中都明白,先前也都想到了,但夯筑根基的机会却只有一次。

  为确保通遵一线铺设铁轨直道,在迈进稳定施工阶段后,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在辽东治下再开辟新的摊子。

  我觉得有必要让北直隶治下,多出现一些大小不一的冶炼作坊、水泥作坊等新兴产业,以此保障根底不出现问题。

  且那个时候,你所领的铁路局这边,有开辟通遵一线铺设经验后,叫他们去辽东独挑大梁,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马拉火车这件事情,一旦起了头以后,赵志伟就必须把该布下的局,都给它提前部署下来,等待只会浪费宝贵的时机。

  且等辽东那边,真的要开启铺设铁轨直道一事后,赵志伟会用他所谋之策,来迅速积累启动资金。

  “那就按大哥的意思来办吧。”赵志超想了想,便点头说道:“不过要是这样的话,铁路局这边需要更多的新人。

  如此等大哥谋划辽东之地时,不至于说因为人手不足,导致一些好的部署,不能顺势全部落实下来。

  通遵一线的铺设,是一次难得的积累经验,历练新人,培养新人的机会,我所能做的事情,就是帮大哥分担这部分担子。”

  “铁路局这边的事情,你全权决断就是了。”

  赵志伟站起身来,轻拍赵志超的肩膀,说道:“不过还是要兼顾到天津、辽东等地的情况才行,绝不能做拆东墙补西墙的事情。

  若实在人手不足的话,可从工业学堂那边,将从临近毕业的两期学员,在经过筛选以后,全部调配到你们铁路局这边。”

  虽说在这些年,受赵志伟的影响,天津直隶州、辽南等地,地方上培养出不少优秀的吏员。

  但是这也架不住,赵志伟不断在开辟新的摊子。

  培养人才是有周期性的。

  这也是为什么,赵志伟并不选择在这个时候,就将自己所谋划的所谓新政,提前曝光出来。

  认可新政的人才队伍,都处于短缺的状态下,真要全面铺开的话,那所带来的结果,只会是捉襟见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