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啦小说网>历史军事>重生东汉末年:我要当皇帝!>第70章 诸侯讨董4
  对于董卓派人来求和的行为,众人都感觉很不可思议。

  你三月份刚杀了人全家,五月份就派人来求和?

  (董卓是五月派的使者,使者到的时候是六月。)

  这是正常人会做的事吗?

  确定是求和,而不是挑衅吗?

  那董卓为什么会这么做呢?

  事情还得从二月说起。看書喇

  二月初,董卓召集文武大臣商议迁都长安一事。

  “太祖高皇帝定都关中有十一世、世祖光武皇帝定都雒阳也有十一世了。

  按照《石包室谶》(当时流行的一本预言书)的内容,如今吾等应该迁都长安,来顺应上天和百姓的意愿。”

  文武大臣自然是内心反对,他们中不少人还在暗中支持关东联军。

  就希望关东联军能够把董卓这个武夫赶跑,怎么可能希望迁都长安,到时候生活在董卓的眼皮子底下。

  于是在众人的目光下,三公中的太尉黄琬、司徒杨彪出言反对。

  杨彪首先站出来反驳。

  “关中自莽贼之乱后,民生凋敝,已经不适合作为都城。

  而且迁都一事劳民伤财、如今国家动荡,更不应该施行这样扰民的举动。

  再说了,《石包室谶》乃是妖邪之书,怎么可以轻信呢?”

  董卓与杨彪反复争辩,最后大声怒吼:

  “汝是想阻碍国家大计吗?”

  这时候太尉黄琬出声支援杨彪:

  “迁都一事关系重大,怎么不是国家大事呢?”

  董卓气的说不出话,迁都长安是他早就决定好的,不可能改变!

  于是董卓黑着一张脸,手却慢慢摸着腰间的佩剑,以做威胁。

  司空荀爽见状,担心董卓忍不住当庭见血,于是站出来和稀泥。

  “相国难道喜欢迁都吗?

  还不是如今山东起兵,局势不是一时半会就可以控制的,所以才要用迁都来应对。

  这是仿照秦、汉的旧事呀!”

  董卓见状,也把手从剑上拿下来。

  最后众人也没有吵出个结果,这场会议不欢而散。

  会后,荀爽私下对杨彪说:“汝等争论不止,必然会有灾祸加身,所以我才没有跟汝等一起反对,是为了保全汝等呀。”

  而黄琬在罢会之后继续上书驳斥迁都之议,当时其他人都担心黄琬会因此遭到董卓报复,因此劝阻黄琬。

  黄琬大义凛然地说道:

  “昔日白公胜在楚国作乱,屈庐面对刀剑而不畏惧,崔杼弒杀齐庄公,晏婴也不畏惧崔杼的盟约。

  我黄琬虽然没有古人的品德,但我实在仰慕古人的气节!

  我是不会屈服的!”

  面对冥顽不灵的黄琬、杨彪。

  董卓让司隶校尉宣播以灾异弹劾杨彪、黄琬等人,罢免了他们的官职。

  董卓在外本就烦的不行,回到自己府上,幕僚伍琼和周毖也给自己添堵,反对迁都。

  董卓闻言,火冒三丈指着伍琼和周毖对自己的其他幕僚说:

  “我当初入朝时,就是这两人劝我任命士人为官,我都听从了。

  而这些士人到任后,却反过来举兵讨伐我,这才有了现在的祸事。

  是这两人出卖我,我可没有亏待这两人!”

  旧恨添新仇,董卓怒不可遏,将伍琼、周毖斩首以泄愤。

  吵归吵,闹归闹,别拿脑袋开玩笑。

  杨彪、黄琬得知此事,害怕董卓的屠刀随后会落到自己头上来。

  于是两人去拜见董卓,并道歉说:

  “小人是因为恋旧,并非想阻止国家大事,请不要治吾等的罪。”

  董卓此时也为杀害伍琼、周毖而后悔,担心造成动荡影响自己迁都之事,于是上书表奏杨彪、黄琬为光禄大夫。

  随后,董卓任命光禄勋赵谦担任太尉,太仆王允担任司徒,并继续掌管尚书台。

  朝廷内部解决了,接下来董卓还要解决长安方面的问题。

  驻守关中的人,是名将皇甫嵩,手握三万兵马,又和董卓不对付。

  当初两人一起去征讨凉州叛贼时就因为意见不统一,皇甫嵩不听取董卓的建议,发生了矛盾。

  后来灵帝又派皇甫嵩接管董卓手下的兵,董卓不交,皇甫嵩就将此事上报。

  于是矛盾越来越大。

  和皇甫嵩一起驻扎关中还有京兆尹盖勋,这人也早就看董卓不顺眼。

  当初董卓行废立之事的时候,盖勋写信痛斥董卓:

  “以前伊尹、霍光以权势行废立之事,他们尚且心怀戒惧。

  你董卓不过是一个小丑,你搞废立会是什么下场呢?

  给你道贺的人还在门口,给你吊丧的人就在庐舍。(贺者在门,吊者在庐)

  那你为什么还不谨慎行事?!”

  “贺者在门,吊者在庐”出自《荀子·大略》,原句是“庆者在堂,吊者在闾”。

  “闾”是指“街巷”,而“庐”为“为守丧而构筑在墓旁的小屋”,盖勋把“闾”改成“庐”,是诅咒董卓早死。

  面对和自己有旧怨的两人,董卓用诏书将此二人征入朝廷为官,任命左将军皇甫嵩为城门校尉,京兆尹盖勋为议郎。

  想要解除两人的兵权。

  皇甫嵩接旨后,长史梁衍劝说皇甫嵩起兵响应袁绍,皇甫嵩不从。

  其实当初在“桥瑁伪书”的风声之下,盖勋就暗中联络他,意欲起兵,以应反董之势。

  皇甫嵩也没答应。

  皇甫嵩的想法很简单,一个是朝廷到底还是正统,皇命难违。

  再一个,关西武夫一直以来被关东士人压制,就算那些士人轻视他们,他们也只能依附士人。

  这样的日子皇甫嵩过烦了。

  所以即使他和董卓有矛盾,董卓作为关西武夫能够掌权,他心里也是支持的。

  再说了,就算有矛盾,大家都是关西人,服个软也就没事了。

  因此皇甫嵩去了雒阳。

  皇甫嵩一走,盖勋孤掌难鸣,也不情不愿的去了雒阳。

  随着皇甫嵩、盖勋来到雒阳,董卓为了迁都的一切前期准备工作都已经做完了。

  而且河东的白波贼闹得越来越凶,河东又堵在雒阳和长安之间,董卓担心拖下去迁都道路会被白波贼阻断,于是急忙准备迁都。

  于是,二月十七日,皇帝刘协及一众朝廷官员正式出发,迁都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