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啦小说网>历史军事>大明1592>第326章 倭军突然撤军,前线恢复原样
  鸣梁海战中,阵斩来袭的倭军舰队主帅来岛通总,更是绝对的意外之喜。

  来岛通总是壬辰、丁酉倭乱中,到目前为止,倭军被阵斩的最高级别大名。

  消息传出后,倭军上下都为之震惶,同时也极大地鼓舞了大明、李朝的军心士气。

  鸣梁海战从战术上来说,确实是一场非常漂亮的大胜,但是并没能扭转整个倭军在海上的绝对优势。

  虽然倭军被击沉了三十多艘关船,但对出击舰队来说,也只是损失了一成兵力而已,倭军还是轻易的占领了李舜臣的珍岛大营。

  此战之后,倭水军虽然不再主动挑衅,默认李舜臣在半岛西海岸的存在。

  李舜臣也没有东进的实力,他手里就这么点船和水兵。

  同样的坑,鬼子除非脑袋被驴踢了,否则也不会再次上当。

  李朝仅存的,可怜巴巴的二十多条板屋船,只能退到新的水军基地古今岛,咬着牙重建。

  在接下来的中日大战中,李舜臣几乎没有任何建树可言。

  稷山大捷、鸣梁大捷,是万历二十五年九月,东征军和李朝的大胜。

  稷山之战后,倭军停止向北进军,鸣梁之战后,一定程度上也威胁到了倭军至关重要的补给线,哪怕只是个光明正大的借口。

  如果不了解整个丁酉倭乱的起因和内幕,一定会很诧异倭军接下来匪夷所思的骚操作。

  从整体战局上说,其实九月的两场“大捷”对倭军并没多大的伤害。

  这是明摆的事,倭军出兵近十二万,真正死伤的也就三四千,光是一个南原城就杀了杨元近三千骑兵。

  算起来还是倭军占了便宜,更别说一路屠戮的几十万李朝军民,全罗道几乎变成人间地狱。

  鸣梁之战更不用多言,二十几艘板屋船现在也就装装样子,互相默契的不再接触。

  这时候的战局事实上对倭军极其有利,对李朝极其重要的全罗道已经大半沦陷在倭军手中。

  只要再往北进攻,拿下汉城并不是多么费劲的事情,麻贵根本没有信心凭借手上八千宣大军,能阻挡住十万倭军的进攻。

  就是换李如松来也不行,冷兵器作战,质很重要,但是量到一定程度,压也把你压死。

  倭军作战能力并不弱,稷山一战,宣大军也算是精锐尽出,打的确实很辛苦。

  更关键的一点,大明的援军还没抵达前线,这时候是明军相对虚弱的时候,只要倭军轻轻一推,就能捅穿这层窗户纸。

  九月十四,宇多喜秀家作为左路军名义上的总大将,在全罗道的井邑城召集总将开会。

  一番装腔作势、睁眼说瞎话的讨论后,众人达成一致的意见,不是挥军北上,而是全军转向南下。

  理由是明军骑兵凶猛,步卒为主的左路军,在进入更适合骑兵作战的平原地带会吃大亏。

  攘外必先安内,所以先扫清全罗道的“残敌”,让大军立于不败之地。

  好吧!这个理由就很合理!

  狗加藤率领的右路军更加搞笑,连装样子的会都没开,一看左路军不打了,二话不说直接撤退。

  杨镐与麻贵原本担心,这一股敌军会从汉城东南方向进攻,必须要做出防范。

  杨镐派遣刚抵达汉城,自己的中军参将彭友德,带了两千多兵马,进驻靠近庆尚道的青山城。

  彭友德战战兢兢准备和六万大军作战,抱着万一扛不住就撤的打算,反正他有杨经略罩着。

  结果在青山城没等到倭军的进攻,反而是哨骑汇报,发现鬼子正在往南边撤退。

  哎呀我去!还有这好事?

  “彭中军取捷路邀击,追次青山,贼失措,散亡,斩级一百十五颗,夺衣、马、器械四百十五件,杀伤逃者无算,救回被虏人、畜千余”。

  彭友德追杀了一阵子,一看前面黑压压的得有几万鬼子,吓得一激灵,赶紧见好就收。

  其实就是杀了些押着俘虏(搬东西)的后卫兵,之所以也被称为“青山大捷”,是因为彭中军攻击的是狗加藤。

  十月初八,右路军全部撤回釜山防线,狗加藤返回了出发地西生浦。

  黑田长政返回东莱,毛利秀元回到梁山,岛津忠丰重返泗川。

  出击的十二万倭军放弃所有后占城寨,全部返回原驻地,所谓的“汉城危机”,烟消云散。

  提心吊胆,准备苦战血战的东征军,一言不合就准备跑的李朝军,全都不敢相信这是真的,做梦一样。

  还是麻贵胆气足,亲自带兵进抵尸横遍野的全州,一个活人没看到,这才最终确认鬼子这回真撤了。

  哎呀我擦!东征军三巨头都是大喜过望,这下战报就好写了。

  甭管倭军玩什么花样,邢玠这个总督运筹帷幄之功,杨镐这个经略单骑入汉城的无畏,麻贵这个总兵以少胜多强悍,都是可以大书特书的。

  毕竟汉城危机解了,失地夺回了,战线恢复了,那必须是圣上英明,臣下努力,皆大欢喜。

  其实道理很简单,早在庆长之役后期,抢的肚满肠肥的倭军,就想带着收获回家数小钱钱,没人愿意待在这破地方。

  整个文禄之役,就只有老猴子想打,别人都是为了敷衍他而已。

  “太阁殿下您看,我们杀了那么多不上路子的李朝人,给您老人家出过气了,意思到就行了吧”。

  敌军突然全部大踏步的后撤,东征军毫无心理准备,加上援军还没到齐,东征军三巨头都极其谨慎。

  严令前线各部不可冒进,防止敌军诱敌深入、回马枪啥啥啥的各种自行脑补的阴谋诡计。

  所以十月份的前线,就是两只乌龟在比赛,一个躲在壳里不吱声,一个走两步退一步,小心翼翼的试探。

  但是再慢的进军,也会抵达终点,当整体攻守之势重新恢复原样后,东征军上下才敢确认这特么一切都是真的。

  大明朝堂上一些站着说话不腰疼的言官,又开始上疏弹劾,明明九月份兵锋如火,打的倭军节节后退,一会这个大捷,一会那个大捷的。

  咋滴?十月份咋没动静了?之前不是很牛比的吗?咋不吭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