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啦小说网>历史军事>大明工业霸主>第3章 理藩院(1)
  “沙沙……”

  武英殿响起的脚步声,叫在各处办公的枢辅,无不显得有些心烦,不少年轻官吏,从辰时就进进出出,搬着各类案牍,不知道的还以为枢密院这边,出什么大事了。

  “飞白公,真是难得啊,你这也学会忙里偷闲了?”

  本在自己的公事房外,来回走动的王在晋,瞧见心情不好的熊廷弼,来找自己,笑着打趣道。

  “呵~照着明初公的意思,忙里偷闲独你能做,本侯就不能做了?”

  熊廷弼皱起眉头,瞅着王在晋说道:“这样不懂规矩的家伙,都是哪儿来的,都快两个多时辰了,还没折腾完。

  我枢密院这边,何时多了这批年轻的官吏?”

  “呵呵~”

  王在晋笑着说道:“就连飞白公都不认识,那只怕这些年轻官吏,不是陛下简拔的,就是辽东王举荐的。

  好啦,别再为这点小事烦躁了。

  难得飞白公来我这里,走,我们去那小亭,喝盏茶,也聊点其他事情吧。”

  言罢,王在晋伸手示意,二人朝着小亭走去,不过心里所想的,却都是当前国朝所发生的事情。

  “哗……”

  带着淡淡茶香的水,汇聚到茶盏之中,王在晋边倒边说道:“飞白公,先前想借孔家一事,想要折腾事情的那帮人,全都被锦衣卫押解去了天津。

  你觉得陛下会怎样处置他们?

  当前国朝这边,受此事的影响,虽说表面没再生出什么风波,可是这暗地里不满者,可谓是大有人在啊。

  连带着我们枢密院这边,也受到了不小牵连啊。”

  “此事本侯也不好说。”

  熊廷弼端起茶盏,呷了一口,说道:“若是想处决的话,锦衣卫不必大费周章,将他们都带到天津去。

  若是不处决的话,就那帮读书人和清流,关键人数还不小,不管带到何处,都是不小的隐患。

  尤其是辽东那边,眼下正值税改的关键时期,陛下绝不会将这一隐患,给引到辽东那边去。”

  “说的也是啊。”

  王在晋双眼微眯,轻叹道:“当前陛下和辽东王,做起事情来愈发叫人琢磨不透,尤其是对这孔家一事。

  讲上一句公道话。

  罢黜衍圣公之爵,特设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于国于民来讲,的确是一件好事,尤其是那肩负的启蒙开智。

  不过陛下这样做,辽东王又提出那样的谏言,对绝大多数的人来讲,内心深处是不能接受的。”

  “不能接受又能怎样!难道他们还敢造大明的反不成?”

  熊廷弼重顿手中茶盏,冷哼道:“瞧瞧我大明治下,存在多少矛盾,有多少落草为寇的群体。

  在前段时间,这各地剿总上报的奏疏,所虏获的贼匪,都快达七十余万众了,这背后代表着什么?

  仅仅是北疆各地治下,便存在着严重的问题。

  要是有活路的话,这些人会抛家舍业,领着一家老小,去投奔穷凶极恶的匪首吗?

  当前在我大明治下,有些士绅、地主,包括权贵和官员,做事情太过分了,这已经可以用无法无天来形容了。”

  听着熊廷弼所讲之言,王在晋沉默了。

  是啊。

  就当前这种态势,若非有各地新军坐镇,加之整饬的各地都司,敢有大面积的灾害形成,那后果只怕不堪设想啊。

  一想到这样的情况,王在晋的内心深处,对先前天启皇帝所做之事,就变得更加认可了。

  表面来看废黜衍圣公之爵,是剥夺孔家的特权,在多数人的眼里,是降低了孔圣人的地位。

  然而实际上并非是这样。

  孔圣人的地位,并没有被丝毫降低,相反还被抬高许多,毕竟启蒙开智一事,若能真正贯彻,那知晓孔圣人的群体必将增多。

  如此也就触碰到那些士绅、地主等特权群体的利益,更触碰到了在国朝为官群体的利益了。

  “王枢辅,熊枢辅,你们都在啊。”

  李永贞拿着拂尘,快步朝小亭这边走来,开口道:“皇爷有旨,请二位前去东暖阁,有大事要商讨。”

  嗯?

  熊廷弼、王在晋相视一眼,眉宇间生出不解,此时陛下召见,是为各地剿总之事?还是为其他事情?

  “李公公,陛下是否召见辽东王?”站起身的熊廷弼,看着微微气喘的李永贞,开口询问道:“还有陛下召见我等,是所为何事?”

  “召见了,辽东王早就在乾清宫了。”

  李永贞轻呼一声,对熊廷弼说道:“具体是什么事情,咱家也不清楚,好像与宗室迁移有关。”

  李永贞的回答,叫二人的心里更是疑惑,宗室迁移之事,找他们商讨什么,此事不该召宗人府和礼部的人?

  带着种种的疑惑,二人随李永贞一道,朝着乾清宫方向赶去。

  ……

  挂着不少地舆图的东暖阁,天启皇帝看着那些少数民族,所聚集的区域,紧皱的眉头就没再舒展开过。

  “赵卿说的没错。”

  沉吟片刻的天启皇帝,开口道:“国朝在过去的日子里,对上述领域的涉足和实际监管,的确是形同虚设的存在。

  若非由底层宗室迁移之事,聊到了这上面,我到现在都不重视这些。

  理藩院这个提议构想,的确是很巧妙的存在。

  将国朝内外一应事宜,对内的草原各部、高原各部、土司各部等,还有对外的藩属各族事宜,再加上宗藩移藩、宗室迁移等地,都集中在理藩院全权负责,这对国朝的发展和稳定,必将起到决定性作用啊。”

  赵志伟点头道:“先前我们大明,在上述领域的事情,只是笼统的归到礼部,只做关于朝贡的相应事宜。

  我上朝天国的体面,是顾及到了。

  然而实际的核心利益,却没有兼顾到。

  这种被动的,消极的处理态度,其实对大明后续发展,必将带来不小的影响,但是设立理藩院之后,情况就不一样了。

  日后理藩院这边,可根据国朝发展的态势,针对性的做出相应谋划,这其实是极其有利的举措。”